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湾里区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A. 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 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 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 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以下表格是1953~ 1964年间苏联的煤钢产量和工人平均月工资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 对斯大林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    B.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 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D. 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由此,我们可判断出苏联完成企业转移的特点是

战时紧急迁移     以国防工业为主

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迁移效率高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一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D. 苏联工业化建设逐步展开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以下各项对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将小农经济升级改造成集体经济

D.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 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 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 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 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曾经强调:“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发展增长的基础上达到了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的速度。”从中可看出

A.布哈林反对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B.布哈林主张农业集体化     

C.布哈林实质上强调“均衡”原则          D.布哈林拥护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苏联长期实行的经济模式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模式                     D.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列宁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没有这种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列宁这一认识

A. 否认俄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 为斯大林体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C. 推动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针对现实思考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D.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 多种所有制并存

C.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在谈到农村情况时,老农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消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

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