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 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题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    D.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 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 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

A. 十月革命的作用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 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    D. 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在苏联,1928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 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 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 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用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图是“1983年苏联导弹”的宣传画,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B. 导弹的研制成功与美苏争霸关系密切

C. 军事工业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D. 使苏联取得了争霸战争的绝对胜利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表反映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

年份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 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 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列宁于1921年指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重商主义政策             D.自由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上述材料表明                            (  )

A. 美国政府派哈默对苏俄进行经济援助

B. 苏俄政府开始以出卖国家主权的方式换取外来援助

C. 苏俄政府开始与美国同流合污,利益一致

D.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图是“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一幅抗议图片,抗议者提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下列哪些内容属于抗议者反对的范畴

①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和买卖 

②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③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①极为困难的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

B. 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D. 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到苏联。他第一次到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

  苏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A. 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 改变分配的方式

C. 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 改变所有制性质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动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 民族矛盾尖锐

D.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 “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 “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 “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 “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  )

A. 导致苏联经济的停滞    B. 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 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材料二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三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论述很多,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单说明理由,或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下列五位历史人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列宁            图二 斯大林

图三 赫鲁晓夫 图四 勃列日涅夫  图五 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在苏联()历史上图一人物曾采取不同的措施领导苏联()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主要措施有哪些?

(2)图二人物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有何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如何认识图二和图一人物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图三、四、五三位人物是怎样试图改变图二人物的经济模式。

(4)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

(2)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三段材料看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