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 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 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 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 沙皇统治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斯大林体制时期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41年,希特发动对苏联的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 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 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 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 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12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 东欧剧变的影响    D.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用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是指赫鲁晓夫

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二、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斯大林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五、简答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工业化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出现了什么失误?

(4)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