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邀请国际友人观看了一部根据我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戏曲故事片,引起很大反响,该片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曲电影是

A. 花木兰

B. 红楼梦

C. 梁山伯与祝英台

D. 穆桂英挂帅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梦想剧场》等栏目推出了许多像阿宝、李玉刚、刘大成等平民明星,因此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栏目体现了电视的功能是

A. 资讯传播

B. 大众娱乐

C. 政治论坛

D. 艺术欣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通知各制鞋不得在鞋上用文字结标写店号,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 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B. 工商业者的商标品牌意识

C. 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D. 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 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 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 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右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

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浙江卫视热播的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

A. 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B. 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

C. 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D. 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08年,《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

A. 刊发的消息来自官方通报

B. 难以获得独家新闻

C. 重视刊发消息的准确性

D. 新闻报道标准杂乱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47年上海总计有报纸96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领取申请登记表希望继续出版和想要办报纸者虽有43家,最后只批准了14家,其中属于公众性报纸的只有10种,到7月时发行超过两万份的只有6种。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新闻消息来源单一

B. 舆论宣传渠道收紧

C.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D. 百废待兴纸张短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在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A.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

B. 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

C. 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

D. 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上映以来票房飘红,片中所展现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的校园生活,用浓浓的怀旧场景激起了一代人对青葱岁月的回忆。以下场景可能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是

A.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男主角陈孝正正努力迎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试

C. 郑微大学辅导员动员同学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

D. 宿管大叔迷上CCTV引进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

C. 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出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 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B. 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 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

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大抵开通民智之难,莫难于使之自愿。故强迫不可也,劝导无效也”。使之自愿之道,殊无过于广设阅报社。

——《大公报》(1910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说明阅报社是如何启蒙下层民众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阅报社的特点及造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简述阅报社的历史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