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2018届高三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文件一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文件二  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

文件三  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

以上材料说明经济活动:(   )

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D.否定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32年以后苏联逐渐恢复农村集市贸易;1934年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批评了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派清谈。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适度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            B着手纠正经济体制的弊端

C效法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            D放松了对农业发展的控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

A. 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

B.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 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

D. 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形势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苏俄(联)领导人指出,“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和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以上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

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C.邓小平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B.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

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 

D.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 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 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 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D.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

A. 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

B. 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

C. 对俄国的贡献只有发达的航天工业

D. 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蒋经国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求学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据此日记内容可知当时苏联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有学者在评价某一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是指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制

C. 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在苏联,1928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A. 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 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 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 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A.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C.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苏联某位领导人执政时期,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在与美国军备竞赛中一度占据优势,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该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区不得不放弃了耕种多年的小麦和黑麦。这直接反映出

A.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苏联工农比例得到了极大的调整

C. 赫鲁晓夫改革脱离了实际国情    D. 苏联即将成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1989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A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第一年

704

317

387

537

第二年

1083

580

503

566

第三年

1483

867

616

497

第四年

1637

1090

547

457

 

 

A. 1949—1952年    B. 1953—1956年

C. 1957—1960年    D. 1979—1982年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61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C.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D.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

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任职期间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

A. 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

B. 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

C. 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D. 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四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析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二下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三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张的机遇。赫鲁晓夫等一代苏联新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和成因。

(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