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池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表为《左传》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所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A. 民贵君轻

B. 重民轻神

C. 天人感应

D. 以民为本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司马迁曰:“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司马迁意在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B. 追求财富是合乎人性的正当欲求

C. 贫富不均导致西汉前期社会分化    D. 仁义德礼完全建立在财富基础上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前期130多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各地。灌溉工具除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外,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唐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还对唐代水利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持。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 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B. 水利兴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 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D. 开始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存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有过诸多变化,它可以是唐代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可以是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它可以是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考试制度,也可以是清末以内政外交理财等为考试内容的经济特科。这些“变化”说明

A. 科举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B. 科举制度原有的政治功能已完全改变

C. 不同时代确立的人才标准有明显差异    D. 封建专制统治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瞿秋白认为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败落瓦解之表象”,而“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画符的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要到《新青年》“反对孔教反对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才为革命的中国’露出真面目”。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 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B. 没有改变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

C. 推动了“革命的中国“的到来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在1920-1936年期间,中国

A. 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在同步增长    B. 传统手工业阻碍机器工业的发展

C. 民主共和政体稳固促进了工业发展    D. 近代工业已经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抗战时期,蒋介石发出“抗战到底”的誓言,但他的“底“是逐渐变化的,从“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发展为收复包括东北、台湾在内的所有失地,解放朝鲜等东亚被侵略民族,再发展为与盟国共同作战,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无条件之胜利”。这种“变化”

A. 完全源自蒋介石个人抗战思想的发展    B. 与中国抗战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相关

C. 导致抗战前期正面战场上的损师失地    D. 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制定时的城乡人口比例及其规定的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据此可知

A. 全国人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 《选举法》内容不断得到完善

C. 中国城市化发展在逐步推进    D. 城市和农村的代表享有平等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将罗马市民籍授予帝国境内的除归降人以外的所有异邦人和殖民区拉丁人,史称“卡拉卡拉告示”。自此,市民身份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市民籍”变成为罗马帝国普遍的“公民籍”,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据此可知,“卡拉卡拉告示”

A. 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费族间的矛盾    B. 提高了广大奴隶和外国人的地位

C. 有助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 厘清了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界线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01年,英国威廉国王接受并签署了《王位继承法》,该法案规定:不论何人,凡担任王室职务或在王室领取抚恤金者,不得为众议院议员;法官未经两院奏请,国王不得罢免。这些规定旨在

A. 限制国王对司法的干涉    B. 确保《权利法案》的实施

C. 防止再度出现君主专制    D. 维护议会和司法的独立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乔治·桑的这段话表明她所遵循的创作方法是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图是反映2007年一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喻义在于说明

A. 各国助力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    B.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任重而道艰    D. 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经济复苏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这些发明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正如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所指出的:“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15世纪开始三十多年间,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征航队中最大的船只长140英尺。从而使国际上一致认可15世纪初,中国科技仍领先于西方。15—17世纪初,中西方的科技位置发生倒转。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从思想领域、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相反,中国在这两个世纪,却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到17世纪初,原先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的地位已丧失殆尽。再过了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天朝大门便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所轰开。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力。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州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經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同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的思想禁锢,而罗马救廷忙于与致力于宗教改革的新教徒争斗,自顾不暇,整个社会的思想气氛活跃。这些都催生了工业革命。

毛克盾《中西方近現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并分析15—17世纪初中国各方面都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出现的历史条件,并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截至2000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员社会成分变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历史上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政策。自963年宋太祖在广州建立北宋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宋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8个市舶司。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为招徕外商,扩大与其他国家地区交往,宋太宗派出官方使团前往东南亚各地招徕外商,以政府使者身份往返于各国以促进双方貿易,此举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宋朝还指令各地方官和中国商人努力招诱蕃客。当外商离港时,市舶司举行“犒宴”送行;在外商集中的广州港和泉州港设置“蕃坊”,由宋朝政府选择有威望的外商担任蕃长,并授予相应的官衔;设立蕃市,便利外商在华贸易活动;设立蕃学,供外商子弟就学。宋朝规定,外商遇市舶司或地方官重征或强行收买舶货,有权越级上诉;对沿海遇到困难的外国商船给子援救,并提供食宿和遣返的便利条件;居宋外商不幸死亡,其遗产由市舶司按照“户绝法”依法公正处置。

摘自高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概述北宋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发展外贸措施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考2]

材料

自近代开始到二战,为止,国际关系格局的支配者一直是欧洲,它占据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地位长达3个多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打破了期以来以维持欧洲均势为原则的传統的国际关系格局,英法沦为二流国家,实力大为削弱,德意处于战败国地位,处境頗为尴尬,欧洲支配世界的时代终结了。美国则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它已不需要任何的托词和掩饰,开始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是谋求对整个世界的领导权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朕、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韩英《试论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二战后至五十年代谋求对整个世界领导权的主要表现。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

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考入了船政学堂,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1879年严复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調饪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为总办(校长)。1895年开始,他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他的著名译著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他的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1912年担任北大校长之职,从此,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走向成熟,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跋者之提拐以行,如短子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摘编自马勇《盗火者:严复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严复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