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

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 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 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前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前苏联

A. 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 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道:“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A. 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 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 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 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 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下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A. 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 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 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一提法

A. 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 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C. 该领域的改革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

D. 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