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一方面承认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若干重要技术发明产生的相对迅速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这些发明实际效益的发挥,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布罗代尔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A. 在英国发生的条件不充分 B. 进程的突变与渐进相结合 C. 是个为时短暂的突发事件 D. 对英国社会经济影响巨大
|
2. 难度:中等 | |
它是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清政府和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二次大较量,是一场近代故争。这场战争 A. 开始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 B. 使清廷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 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3. 难度:简单 | |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 莎士比亚 B. 加尔文 C. 马丁•路德 D. 康德
|
4. 难度:简单 | |
近代帮孔子换上西装的是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
5. 难度:困难 | |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这说明 文艺复兴运动群在念烟兴起的根源是 A. 意大利保罗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 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C. 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 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近代中国
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③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7. 难度:中等 | |
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和苏蒂提出了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真正具有意义是处于酝酿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第二种机会窗口”,即通过进入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历史上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 A. 英国和俄国 B. 法国和美国 C. 美国和德国 D. 日本和法国
|
8. 难度:困难 | |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评价美国的工业革命时说:欧洲激进思想倾向于要求剥夺有产者的马车和他们漂亮的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则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上述评论的实质是 A. 美国国内市场比欧洲国内市场更加广阔 B. 欧洲工人运动给工业革命带来负影响 C. 美国采取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D. 美国工业革命强调标准化生产的社会性
|
9.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孙中山像和国旗经常出现于抗战建国纪念日、国庆节等纪念活动,这反映了 A.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专制 B. 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共识 D. 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这种现象 A.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 B. 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 C. 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 D. 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
|
11.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该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 英国和中国 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
12. 难度:困难 | |
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B. 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C. 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13. 难度:困难 | |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 19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 C. 20世纪50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 D.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
|
14. 难度:中等 | |
近代史上,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先后顺序是: A. 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B. 学自然科学理论→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C. 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自然科学理论 D. 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
|
15. 难度:中等 | |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北伐战争的开始 D.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16. 难度:中等 | |
“上帝创世的奇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宗教内部也由此分化为保守的基要派和开明的现代派。”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B. 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 C. 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D.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17. 难度:简单 |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倡导“开眼看世界”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18.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依据不包括 A.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
|
19. 难度:中等 | |
它们是对经典物理理论的突破,对传统的错误或狭隘观念的否定。扩大了人类所认识的自然界的领域,并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带来了物理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导致一系列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材料中的“它们” A. 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B.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C. 使近代科技出现质的飞跃 D. 导致学科日益综合化
|
20. 难度:中等 | |
1936年,蒋介石命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月又派宋子文通过同中共有密切关系的宋庆龄表示愿意谈判之意。1936年初到8月间,中共中央也派出代下表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商谈和平条件。对以上现象的正确理解是 A. 民族危机促使国共两党寻求合作 B. 西安事变加快了国共两党合作步伐 C. 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D. 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深人人心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4年“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卷入“美金公债案”被免去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并被迫辞去行政院长之职。1947年另一“四大家族”的代表宋子文因引起“黄金风潮案”,牵涉舞弊被迫辞职。其心腹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被免职。但这些对高官的处理,却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民国腐败依旧愈演愈烈。 蒋介石在一则日记中写到“内外人心陷溺,人欲横流,道德沦亡,是非倒置,一至于此!”。他在总结豫湘桂会战失败时,更痛心疾首的说:“由于我们自身种种腐败缺点的暴露,可以说他们到了现在,已经根本没有把我们中国放在眼里!”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扫除腐败势力”。对此任命,蒋介石称“虽然我晓得这个职位可能使经国遭到忌恨,甚至断送前程,但是我必须派他去。经国是可以担任此一任务的唯一人选。”但也没有能挽回蒋经国“打虎”失败,贪腐纵横的现实。 ——摘自王春瑜主编《殷鉴不远:民国时期的反腐败史话》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党员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整党建党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之后,开展了“三反”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还 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建设》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4—1949年国民党及其政府腐败的影响,指出国民政府反腐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监督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四“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并指出美国确立经济地位的主要方式。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