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政治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要他提出请求,就会得到苏联的军事、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B. 提高苏联的国际地位

C. 遏制不结盟运动的作用

D. 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 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基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却采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

A. 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    B. 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C. 体现了美国国力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    D. 说明美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A. 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 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 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 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 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 “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对外宣布:“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项建设性的行动是

A. 实现西欧与苏联的缓和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完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变化的原因是(  )

A. 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B. 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

C. 与苏联对日本的控制权

D. 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A. 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 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 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 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C.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 合作经营

B. 集体劳作

C. 重农抑商

D. 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唐前期130多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各地。灌溉工具除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外,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唐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还对唐代水利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持。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 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B. 水利兴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 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D. 开始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唐初有诏令规定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为了

A. 规范普通民众生活

B. 加强官员监督力度

C. 增加户口发展生产

D. 强化宗族维系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势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 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 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 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 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      B. 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D. 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

A. 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

D. 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的描述: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司马迁所说的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

A. 山东经济区

B. 山西经济区

C. 江南经济区

D.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A. 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 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

C. 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 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 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D.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201012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 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B. 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C. 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 商业日益发达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材料三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材料一: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二: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2)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