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
2. 难度:简单 | |
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二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
3. 难度:中等 | |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
4. 难度:中等 | |
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面临着相似的国内外形势 B. 都选择了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 D. 特别重视制度的创新与运用
|
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这表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C. 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
6. 难度:简单 | |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中共 A. 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 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 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 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7. 难度:中等 | |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放手发动群众整风整社等。这表明 A. 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B. 中央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悄然展开
|
8.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在1956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是 A. 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革命 B. 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 中共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 将民族资产阶级改造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10. 难度:中等 | |
1962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只要合适,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并说:“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下列与之有关的背景是 A.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 C. 邓小平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D.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
11. 难度:中等 | |
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A. 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B. 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C. 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12. 难度:简单 | |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
13. 难度:中等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 “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 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 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D.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
14. 难度:简单 | |
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C.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D.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
|
15. 难度:中等 | |
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6. 难度:简单 | |
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在他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第二年(1963年)领导人民掀起了挖河排涝、根治盐碱、封闭沙丘的除“三害”斗争高潮。这旨在 A. 贯彻“八字方针” B. 推动农业集体化 C. 推动农业合作化 D. 完成“二五”计划
|
17. 难度:简单 | |
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 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1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实行吹哨上工的制度,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 A. 反映出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表明吃“大锅饭”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反映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19. 难度:简单 | |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于 A.土地改革以后 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
20. 难度:简单 | |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逝世于北京。风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 ) A.实现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
21. 难度:困难 | |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国务院决定第一目标是压缩基本建设,从这里打开压缩社会需求的突破口,10多位副部长带领工作组开赴全国各地,1.8万个在建项目被勒令停建缓建,仅一年时间,全国投资规模减少近500亿元。这一措施表明我国 A. 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B.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中困难重重 C.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D. 探索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
|
22. 难度:简单 | |
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二五”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这个报告 A.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 B.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3. 难度:简单 | |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世界各国的经验 B. 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
|
24. 难度:困难 | |
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 A. 商品贸易逐渐消失 B. “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25. 难度:中等 | |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发展指标过高 B. 过于追求生产力发展速度 C. 公有化程度过高 D. 社会形态转变过快
|
2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主要是由于 A. 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 B. 中苏交恶,苏联停止援助,加重国民经济困难 C. “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
27. 难度:简单 | |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个“幸福的年代里”可能会经历或看到 A. 人民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B. 到处张贴着“要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标语 C. 广大工人热情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D. 农民在各自的责任田内热火朝天地劳作
|
28. 难度:中等 | |
1988年,邓小平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理顺物价”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 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经济发展 B. 提高农产品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 C. 物价下降,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
30.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并说明当时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变化?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