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承德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从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加快对外殖民掠夺,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伴随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天津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这一情况出现在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诗·商颂·殷武》说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材料所强调的主要是(  

A.夏王朝所创立的朝贡体制

B.商朝实行分封制维护商朝秩序

C.商王朝承袭夏制

D.宗法制在汤时期出现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B. 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C.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消除诸子之间的尖锐矛盾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D.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从秦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 造成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B. 助长唯上是从的因循守旧之风

C. 极力扶助小农经济的顽强发展

D. 皇帝个人独断、随意的决策容易出现失误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吃醋一词源于《隋唐嘉话》的一个典故:唐太宗赐给官员任瓌两名宫女,任瓌之妻柳氏坚决拒之,唐太宗遂召柳氏觐见,让宫女端来一杯醋,谎称毒酒,威胁柳氏若不接受皇命就将之赐死,柳氏毫不犹豫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唐太宗也无可奈何。柳氏这样做主要表明了

A.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B. 唐太宗开明专制

C.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D. 唐市民文化熏染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

A. 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

C. 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 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清初一度出现“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的局面。这种局面

A. 是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结果

B. 是清朝统治仿照明朝制度的结果

C. 使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D. 使清初政治凸显一定的民主特色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这表明

①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

②阁臣地位常受到挑战

③阁臣一直没有得到尊崇

④内阁对六部有监督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成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鸦片战争                           B.中英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旧唐书》中写道:“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

A. 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

B. 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 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

D. 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场灾难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

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 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 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 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立枢密院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因会试中试的第一名举人程可则的文章“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下级和一级。清廷此举

A. 导致清初的文字狱大兴    B. 促进了科举制完善

C. 意在加强思想控制    D. 规范了官员依法行政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 1    B. 2    C. 3    D. 4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 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 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 举荐官吏候选人

B.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 监察地方高官

D. 征收地方赋税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法律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法律监督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材料三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