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零诊模拟)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A. 宗教神话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觉醒

C. 崇尚运动的风尚

D. 公民政治的实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题文)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 始终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B. 侧重保护未成年人权利

C. 有力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努力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

B. 手工业发展的程度

C. 经济形态的差异

D. 资本积累的程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威尔·杜兰特:“文艺复兴已厌倦原罪以及令人心悸的、神秘的对死后的恐怖,它不再理会死亡,开始面对生命,早在席勒和贝多芬之前,它便唱出快乐的、无比的颂歌礼赞欢乐。”这表明文艺复兴重在

A. 告别信仰

B. 释放本能

C. 礼赞生命

D. 追求高尚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 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 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 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 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 天赋人权思想

B. 人类意识觉醒

C. 信仰自由理论

D. 主权在民原则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世界文明史》书中写道,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 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为了在对法作战中,防止党争,增强行政效率,曾采纳桑德兰伯爵的建议,专任国会下院多数党辉格党的领袖为枢密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 已经建立责任内阁制

C. 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

D. 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 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

C. 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 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不合宜者,渐渐凘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D.达尔文的进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 人民主权原则

B. 权力制衡原则

C. 民主共和原则

D. 州权至上原则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瘦长身躯不可能……单独

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

话说明

A. 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

B. 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

C. 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

D. 资产阶级和议会是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力量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把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17年11月,中国国内报刊纷纷报道: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乱……俄京现无政府亦无议院,若数日内社会党首领不能阻止稳固政府,俄京不免大乱。材料所述事件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完成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 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 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 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

产品种类

苏联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

5

17

16

15

113

生铁(百万吨)

3

14

7

10

39

钢(百万吨)

4

15

9

9

52

 

 

A. 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

B. 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

C. 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D. 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

A. 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 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 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 经济危机客观上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

B. 美元贬值

C. 以工代赈

D. 计划指导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 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 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 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 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表

据下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A. 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 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 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1962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他的建议

A.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 彰显时代进步洪流

B. 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 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D. 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A. 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

B. 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 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

D. 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新全球史》:“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想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限制性贸易惯例。推动无限制全球贸易的工具是由23个非共产主义国家在1947年签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工具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该体系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C. 中国始终被排斥在体系之外

D. 该体系带有一定的冷战色彩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1967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2016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28个。然而,英国却于2016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支持率达到51.9%,此外意大利也在想方设法“脱欧”。这些“脱欧”现象说明

A. 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

B. 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

C. 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

D. 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多极化发展趋势严重冲击美国霸权

B. 国际体系合理化改革遭遇严重困难

C. 美元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D.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宗教影响,19世纪以前英国提倡一夫一妻且反对离婚,法律单方面维护男性在婚姻中的统治权。19世纪初,英国许多文人和思想家开始积极鼓吹女权。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随着一系列法案的出台,英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妇女家庭法律地位的演变》等

材料二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的婚姻立法基本沿袭前清刑律相关内容。1930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并规定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之权,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

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兴起,但社会舆论多认为女子参政属“光怪陆离”,袁世凯复辟后妇女参政呼声暂退。到了20年代初,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还有人提出与革命的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对抗封建军阀;与革命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对抗帝国主义。20年代后,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

—据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近代妇女法律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材料中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