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

A. 功利思想盛行

B. 亲情淡漠

C. 公民意识浓厚

D. 军纪严明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B. 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

C. 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D. 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 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 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其分布见下图),由下图可知,此时

A. 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

C. 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

D. 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初,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建立走向繁荣,法律领域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这种新的分类标准。这种划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加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的干预

B. 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事务日益复杂

C. 公民事务独立于国家管理外的要求

D. 帝制取代共和制,专制君主出现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 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B. 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D.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A. 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 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 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题文)从都铎王朝初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议席从296个增加到460个,其中城市议席从222个增加到370个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可知当时

A.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 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C. 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

D. 国王与下院议员的政治取向相同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占据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导地位。此后,这个联盟日益瓦解,形成了新的强大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联盟。新联盟占据国家政权领导地位主要是通过

A. 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

B. 沃波尔实际成为内阁首相

C. 《权利法案》明确议会至上

D. 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下院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议员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妇女、军人均无选举权。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A.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 无产阶级没有选举权

C. 民主范围非常狭窄

D. 继承了雅典民主形式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

A. 否定了英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B. 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成文法形式确立

C. 认为英国革命后阶级矛盾已根除

D. 旨在论证《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属性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36位行政专区主席中,贵族占据了23个。据此可知

A. 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某版本历史教材在描述近代西方某部宪法时,这样写道:“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材料中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875年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次修宪的重大作用是

A. 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仍然在议会

B. 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

C. 使政府有相对的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

D. 为法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C.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题文)下表反映了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单位:万两)的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

A. 外来侵略迫使农民破产

B. 洋务势力截留地方税收

C.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 太平天国冲击统治秩序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12年3月成立的统一党,其宗旨为“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促进完美共和政治”。5月成立的共和党,其党义是:保持全国统一,采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这体现出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

B. 共和政治已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C. 社会精英期盼构建统一民族国家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如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B. 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

C. 日本法西斯的罪行罄竹难书

D.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 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B. 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 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 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建立了中华民国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务和机构,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

A. 清朝的官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清朝建立起了办理外交事务的部门

C. 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 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 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这

A. 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

B. 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

C. 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 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B. 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C. 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A. 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B. 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A. 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 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 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 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所做修改,做出这一修改的背景是:

修改前

修改后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

B.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A. 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 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 “冷战思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 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西欧现代化进程开启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华,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发展,随着抗战到来,中华民族彻底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在近代形成民族的过程中,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很多学者说法国大革命及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是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当然,在此之前,欧洲的民族国家就形成了。为什么要形成民族国家?因为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但是,随着近代化的发展,欧洲民族国家发展不平衡,造成近代欧洲动荡和民族冲突。时至今日,这种不平衡被拉平,西欧的一体化开始,就是今天的欧盟。

——江苏人民出版社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依据材料一,说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必要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现代西欧实现一体化的原因。

材料二: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悲愤歌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彻底觉醒的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

—摘骗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摘编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变化,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并谈谈你对二战后初期中外关系的认识。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

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了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