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始皇廿八年(前(219)琅邪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

A. 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 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

A. 班固有农商皆本意识    B. 汉朝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士农工商等四民平等    D. 重农抑商政策顺于民心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下列关于这两位同时期的君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前者设立军机处,后者设立责任内阁

B. 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

C. 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统而不治”

D. 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制于议会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 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 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 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题文)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 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 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是“东亚文化圈”或东亚古典文明的源头,在历史上形成了以朝贡贸易和册封体制为特征的中华帝国。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天下”观念,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却形成很晚。下列历史事件中,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的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方法。下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7日发行的一枚邮票,它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拥护林肯的政治主张

B. 赞成孙中山三民主义

C. 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

D. 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458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18日,因西安事变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 日本局部侵华    B. 中国对日宣战    C. 国共相互对峙    D. 东北逐步沦陷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政策来源于对全球局势的重新评估。与1945时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的两极格局不同,如今兴起了其他的权力中心……在一次未经宣布的行动中,经过细致的秘密准备,曾经以反共为其政治生涯基础的尼克松采取了戏剧性的步骤。”据此判断,该步骤最有可能是

A. 不再遏制苏联的扩张

B.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C. 前往北京会见毛泽东

D. 改善中美关系并建交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A. 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 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 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 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B. 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 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然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 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

B. 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C. 是坚持“九二共识“的直接体现

D. 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A. 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 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 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 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危机期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他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这场“危机”

A. 推动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触发了二战后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

C. 使古巴核大国地位得到承认

D. 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在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描写的世界中,大国之间总是处于紧张、临战的状态,没有实际战争(核战争)的爆发,有的只是在边境地带偶尔的冲突。对国家的掌权者来说,必要的不是战争,而是国家总动员体制,他们通过制造战争的危机感让国民做出牺牲,限制他们的自由。小说的这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

A. 极权主义政治的盛行    B. 局部战争不断的现实

C. 美苏冷战对峙的状况    D. 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之前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

A. 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

B. 英国政府受到议会制约

C. 欧洲一体化不得人心

D. 英国全民一致脱离欧盟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哈佛大学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这最能说明

A. 20世纪末国际新旧格局的交替

B. 广泛而快速的信息传播引发恐慌

C. 当今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D.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征。与雅典相比,18世纪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由此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新中国的外交在处理两场局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进行,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减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再加上北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中国政府虽然在战俘等问题上对美国的态度强烈不满,考虑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妥协的方针。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经历了持续近三年的战争和紧张之后,受到苏共中央支持和主导的和平共处政策也逐渐得到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的赞同。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这时已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因此,“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法制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就其发展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漫画(1949年)

      《他终于上路了》

材料二  苏联漫画(1947年)

            《美国新式战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反映出当时怎样的国际形势?

(2)结合考辨和解读史料的方法,请你谈谈这两幅漫画的历史价值。

(3)有人将当代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质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