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 A. 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 D. 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
3. 难度:中等 | |
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 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 C. 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 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
|
4. 难度:简单 | |
据下图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后清朝 A. 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锐减 C. 政府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 D. 小农经济已快速走向解体
|
5. 难度:中等 | |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己。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 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B. 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D.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
6. 难度:中等 | |
1931年的一份中共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 A. 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针策略 B. 明确了纯洁革命队伍的原则 C. 未能将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化 D. 体现了右倾路线的错误主张
|
7. 难度:中等 | |
1989年10月,中国领导人会见尼克松时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A. 致力于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 B. 消弭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别 C. 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反帝斗争
|
8. 难度:困难 | |
在古希腊社会中,人与神的关系诚如让皮埃尔·韦尔南所说:“凡人们从属于神,没有神的同意,下界的任何事都成不了。”但是在其他民族中得到大量印证的“神的奴隶”的表达,在希腊人中并不通用。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希腊人文主义的发达 B. 希腊民主制度的完善 C. 希腊人并不是真正敬神 D. 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
9. 难度:中等 | |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1801年至1845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2.2万人迅速增长到100多万人。这实质上说明 A. 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 B. 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C. 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 D.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
|
10. 难度:困难 | |
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 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 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 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 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
11. 难度:困难 | |
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 A. 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 B.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C. 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 D. 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
1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有关美国“9.11”恐袭事件的政治漫面。该漫画的主题是 A. 恐怖事件给地球环境带来灾难 B. 基地组织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 C. 恐袭使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D. 美国借反恐大力推行霸权主义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岀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粵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岀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物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物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佥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l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岀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认为,判断史实的标准要依据‘新异性’标准,就是该史实在人类社会中富于“内容的特殊性”,其新异性乃是相对于同一特殊的历史范围而定。同一事情,对于同一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言,与对于全人类的历史而言,其新异程度可以不同。 请根据作者的观点,用“新异性”这个概念解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对中国和对欧洲社会的不同作用”。(要求史论结合,语言清晰条理)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田、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产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有“海青天”之誉。 ——摘编自《海瑞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青天”现象。
|
17.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