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A. 华夏正统的意识 B. 家国同构的理念 C. 王权独尊的观念 D. 国家统一的趋势
|
2. 难度:简单 | |
汉光武帝时期取士注重四个方面:“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 B. 多元选拔 C. 公平竞争 D. 德才兼顾
|
3. 难度:中等 | |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 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
4. 难度:中等 | |
《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A. 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 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 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 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
5. 难度:中等 | |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 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 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
6. 难度:简单 | |
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 A. 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B. 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C. 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D. 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
7.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
8. 难度:中等 | |
198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指出:个体经济“一是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规定》的发布表明这表明 A. 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管理加强 B. 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C. 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发生转变 D. 国家鼓励城镇劳动者自主创业
|
9. 难度:困难 | |
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 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B. 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C. 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D. 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
10. 难度:中等 | |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A.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B.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C. 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 D. 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
11. 难度:困难 | |
19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这一状况 A. 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 B. 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C. 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 D. 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
|
12. 难度:困难 | |
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A. 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 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 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650—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及分布变化表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有关世界人口变化的信息,并予以简要分析(提取信息清晰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恰当引用史实进行分析)。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成立,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1月1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指出:“各省都督府或省议会鉴于学校之急当恢复,发临时学校令,以便推行。”此外,《通令》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注重小学手工科,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中学不分文、实科。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认为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 1912年4月,蔡元培邀请范源濂担任教育部次长。蔡元培说:“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我之敢于向您提出这个请求,是相信您会看重国家的利益超过了党派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以上的。”蔡元培聚集了一大批思想新、视野开阔、有学识、积极肯干、朝气蓬勃的教育人士。记者黄远庸评论说:“教育部新旧杂用,分司办事,俨然有建设气象。”鲁迅也曾回忆道:“说起民元的事来……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通令》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初教育改革的影响。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海湾战争双方的战争准备和攻防作战不仅改变了战场环境的景观,也给环境带来了剧痛。在海湾战争中,双方从“沙漠风暴”行动起,都袭击了石油设施并造成了石油泄漏,美军空袭造成了数百万桶石油的泄漏;对海湾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更大威胁来自伊拉克军的故意泄油行动。此外,美军对伊拉克28家炼油厂进行了轰炸。伊军则开始有选择地点燃科威特油井,以浓烟掩护其地面目标。大火产生的烟云面1.5万平方千米,遮天蔽日并向东南缓缓移动,烟云降低了海湾地区的气温,造成了农业减产。海湾战争中美军3500辆坦克、2500辆装甲车和1700件大型武器参与军事行动,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直接破坏了车队所到之处的沙漠地表;伊军则着手准备地面防御工事和雷区。更引人关注的是贫铀弹,贫铀是浓缩天然铀的过程中产生的伴生品,具有重金属毒性和放射性。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共发射94万发贫铀炮弹,战后美军档案称科威特和伊拉克战场至少有40吨放射性尘埃。国际黄十字组织一方的研究,以在战场生活的平民为对象,通过绝症患病率的增加和婴儿先天缺陷率的上升,表明贫铀的辐射性并不容忽视。 ——摘编自贾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类、战争与环境——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 (1)根据材料,说明海湾战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战争与环境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
17.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