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韩菲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 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 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
2. 难度:中等 |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 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 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
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
4.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 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 C.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 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
|
5. 难度:困难 | |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的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民族融合的加强 D. 战乱的频繁发生
|
6. 难度:简单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
7. 难度:简单 | |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 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B.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 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 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
8. 难度:中等 | |
“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提出此观点的是 A. 朱熹 B. 王阳明 C. 李贽 D. 黄宗羲
|
9. 难度:简单 | |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该诗描绘的绘画类型及其风格是 A. 文人画,重视写意 B. 山水画,重视写实 C. 花鸟画,浓墨重彩 D. 人物画,形神俱备
|
10. 难度:中等 | |
中国绘画在唐代多有富贵、臃肿、华丽、多彩的特征,到了宋代则有清雅、单调、简朴的特征。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 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C. 宋代忧患形势严峻 D. 佛道思想的影响
|
11. 难度:中等 | |
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袄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 A. 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 B. 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 C. 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 D. 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
|
12. 难度:中等 | |
明朝统治者曾经把《水浒传》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 A. 具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 B.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 C. 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D. 在民间广泛传播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我国较成熟的古老文字 B. 魏晋时期开创了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风 C. 楚辞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D. 京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
14. 难度:简单 | |
《汉书·元帝纪》载:“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材料中的思想被称为 A. 大一统 B. 天人感应 C. 罢黜百家 D. 表彰六经
|
15. 难度:简单 | |
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A.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 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 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
16. 难度:中等 | |
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三国演义》问世后,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成为“忠义”的化身。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政治走向 B. 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出发点一致 C. 理学观念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 D. 关公信仰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
17. 难度:简单 | |
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到对宇宙自然的全面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A. 理学思想兴盛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市民阶层兴起 D. 政治上重文轻武
|
18. 难度:中等 | |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A. 倡导愚孝思想 B. 强化宗法伦理 C. 确立儒学正统 D. 重视文化教育
|
19. 难度:简单 | |
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20. 难度:中等 | |
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这体现出的儒学观念是 A. 天人合一 B. 君权至上 C. 敬天尊祖 D. 三纲五常
|
21. 难度:中等 | |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
22. 难度:中等 |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下列各项,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A.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C.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黄宗羲曰:“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23. 难度:中等 | |
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 A. 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D. 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
|
24. 难度:简单 | |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 A. 妇女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 儒家纲常名教受到冲击 C. 商品经济的繁荣致风气开放 D. 因战乱动荡导致妇女地位上升
|
2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最能体现此“二元性”的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傩戏
|
26. 难度:困难 | |
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西方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迷恋戏曲。《旷园杂志》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者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装、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叶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形成的条件。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简要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