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负责粮食北运京畿。这一现象发生于

A. 战国

B. 秦代

C. 东晋

D. 唐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

A. 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 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

C. 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

D. 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 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 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 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江淮地区经济发达

C. 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 江淮赋税沉重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A. 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 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A. 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 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 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 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 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 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 是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划分的

C. 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A. 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 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

C. 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汉代的山东经济区除了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外,还包括

①陕西

②晋南

③苏北

④皖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

B. 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时间长久。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

A.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北宋时期

D. 南宋时期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形势

④饮食结构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

A. 发展水平高

B. 地区发展不平衡

C. 农牧平分秋色

D. 经济重心渐南移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摘编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