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它”是指

A. 郑国渠

B. 井渠

C. 都江堰

D. 灵渠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

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

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说明

A. 商周时期牛耕出现

B. 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C. 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D. 西汉时期犁壁发明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水利工程的兴建

D. 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 目的是维护土地国有制

C. 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 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史载:文帝、景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文帝、景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 文帝、景帝不禁止土地兼并

C.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D. 天灾人祸,又不善经营者被兼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 炭化谷粒

B. 稻谷遗存

C. 贮粮窖穴

D. 猪骨骨骸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渠长150多公里,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锤”。该渠是指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坎儿井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水利技术的进步

C. 政治局面的稳定

D. 耕作技术的进步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朝中叶的福建漳州,佃户向地主租田时只要交纳若干押金即“佃头银”,便可获得长期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该现象说明当地

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B. 雇佣剥削关系的出现

C. 农村土地产权归属于佃户

D. 土地兼并问题的缓和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进一步发展,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局变化影响农作物分布

B. 对外贸易推动小麦种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D.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描述中国的均田制:“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土地,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此外,只有自由农民得到政府的赠与地,而且实际上,并非他们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土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均田制没有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均田制使自由农民获得了土地

C. 均田制增加了国家税收

D. 均田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 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B. 只适合南方水田

C. 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D. 变革了耕作方式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宋代的户籍有主、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A. 交通较为发达

B. 经济较为发达

C. 土地兼并较弱

D. 人口较为稀少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 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 “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①有利于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和生产方式

④封建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