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A. 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 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C. 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D. 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
2. 难度:简单 |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3. 难度:简单 | |
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 打制石器 B. 铁制农具 C. 筒车 D. 曲辕犁
|
4. 难度:中等 | |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 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 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6. 难度:简单 | |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 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
7.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 B. 国家统一的完成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
8. 难度:简单 | |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
9. 难度:简单 | |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 男耕女织 B. 铁犁牛耕 C. 集体劳作 D. 刀耕火种
|
10. 难度:中等 | |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 合作经营 B. 集体劳作 C. 重农抑商 D. 自给自足
|
11. 难度:简单 |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12. 难度:简单 | |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 黄牛过河各顾各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小满芝麻芒种谷
|
13. 难度:困难 | |
下列诗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租船满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宋)范成大 (注)“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广糠核“指米麦的粗屑”。这句说的是:农民每年两钟粮,就得忍痛另外输献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给孩子吃。 请回答: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两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两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两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 (4)在你看来,作者写作此组诗的用意是什么?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