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如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A. 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 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 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 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北方生态环境破坏 C. 疆域面积大小 D. 朝代时间长短
|
3. 难度:简单 | |
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市亩 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
4. 难度:中等 | |
清代中后期,北方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的移民浪潮;南方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浪潮。这一现象 A. 加速了南北人口平衡 B. 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C. 反映了地方政局动荡 D. 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
5. 难度:简单 | |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
6.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对汉宋间南北户口及县邑设置做的梳理。这一梳理可以说明西汉至北宋时期 A.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基层管理体制混乱
|
7. 难度:简单 | |
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 北方长期战乱频发 B. 北方环境日益恶化 C. 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D.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
|
8. 难度:中等 | |
隋代及唐代前期,最为广大的富庶地区首推黄河下游及其南北一些州郡。到唐代后期,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成了全国少有的富庶地区,也是当时皇朝财赋主要取给的地方。这一变化说明 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政局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 C. 对外贸易的重心发生变化 D. 耕作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
|
9. 难度:简单 | |
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朝人对南朝人的饮食习惯不以为然,称“江表残民”习惯以稻米和鲫鱼羹为食,纷纷“以言戏之”。根据以上材料得出的正确推理是 A. 耕耙技术的成熟使北朝农业繁荣 B. 南方农业结构以稻作和渔业为主 C. 洛阳商业落后导致南北交流不畅 D.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饮食习惯变化
|
10.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隋唐时仓设置值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谁确的是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三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古代人口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