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 A. 祠堂文化大为盛行 B.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 宗法制影响深远 D. 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
2. 难度:简单 | |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
3. 难度:中等 | |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政治体制
|
4. 难度:简单 | |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
5.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 A. 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B. 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C. 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D. 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
6. 难度:简单 | |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7. 难度:中等 | |
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A. 20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 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 “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 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
8.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他是 A.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B.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
9.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 C. 计划经济的盛行 D. 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
|
10.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同时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元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利用山川形便,防止地方割据 C. 保障大都安全,实现以北制南 D. 管辖险要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
11. 难度:中等 | |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12. 难度:中等 | |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 ……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4. 难度:中等 | |
“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据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 (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材料三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15.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 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
17.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的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等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材料二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有什么贡献? (2)毛泽东在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误?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