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 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 C.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 王位只能父子相传
|
2. 难度:简单 |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
3. 难度:简单 | |
西周的宗法制表述错误的是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C. 只用于同姓贵族内部 D. 是一种宗族法规,是权力的继承和限制
|
4. 难度:简单 | |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A. 礼乐制度 B. 政权 C. 风俗 D. 政治制度
|
5. 难度:中等 | |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是以什么为纽带的? A. 财产 B. 地域 C. 信仰 D. 血缘
|
6. 难度:中等 | |
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社会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度
|
7. 难度:简单 | |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在我国奴隶社会统治者非常 A. 尊重祖先 B. 迷信无知 C. 重视礼仪与征伐 D. 善于带兵打仗
|
8. 难度:简单 | |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9.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 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 奴隶起义频繁
|
10.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有绝对的控制权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
12. 难度:简单 | |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
13. 难度:简单 | |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我们可以推测家谱的产生与以下那一制度关系密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
14. 难度:简单 | |
以下“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①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15. 难度:中等 | |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
16. 难度:中等 | |
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
|
17. 难度:中等 | |
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吉凶由人”。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表明春秋时期 A. 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 B.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 C. 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
18. 难度:中等 | |
《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与这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
19.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 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 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 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
20. 难度:中等 | |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B.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C.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D.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
21. 难度:中等 | |
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 A. 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22. 难度:简单 | |
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
23. 难度:简单 |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够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