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在

A. 商周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这表明当时

A. 农业发展迅猛

B. 曲辕犁推广

C. 井田制恢复

D. 均田制被破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 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 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

B. 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C. 承认了土地私有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标志是

A.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C.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D. 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商君书·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 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战国时期,贵族固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

①君主私有制度

②地主私有制度

③土地兼并制度

④自耕农私有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鼓励工商

D. 闭关锁国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A. 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 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 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 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人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一)限制通商口岸。……

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

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