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阜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题文)《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结盟国

D. 联姻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的建议,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A. 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 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

C. 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 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学者曾言:“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的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判断

A. 戏剧公演成为了雅典人生活的一部分

B. 戏剧公演有助于雅典人形成身份认同

C. 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成年男性的民主

D. 观戏津贴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 贵族垄断立法权    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 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 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 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的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的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 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 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 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 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 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 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简明广东史》记载,1846年,广州进口货物价值(不含鸦片)12,390,213元,比1837年减少,出口降至23,198,493元,比1837年减少了。导致广州对外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条约》签订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 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 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 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 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 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改组中国国民党

B.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 壮大中国共产党

D. 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

A. 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

B. 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C. 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 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

A. 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 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C. 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D. 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当时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所谓“千载一时的机会”是指当时

A. 国民政府基本放弃反共的立场

B. 共产党已表明和平民主的决心

C. 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D. 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马克思在1872年曾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这个纲领”是指《共产党宣言》

B. 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代发展要加以更改

D. 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促使革命原理逐渐完善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A.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出现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建国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杜会矛盾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A. 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B.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 政协成为各党派联合执政的机构

D. 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已发生改变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提出的?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 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B. 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C. 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D. 实现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材料四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看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汉、唐、宋、元、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简述1787年宪法内容。

(3)简述70年代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表现。

(4)简述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