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揭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 封邦建国

B. 宗法世袭制

C. 礼乐制度

D. 封建社会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度

D. 推恩令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 确保文书安全

B. 削弱丞相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题文)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

A. 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B.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 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D. 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

——蔡上司《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从察举制度的名目来看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造成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度下也有许多科目,为什么“唐朝进士科特盛”?

(4)简要评论材料三的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