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皇权宗法化    B. 王权专制化

C. 封国宗亲化    D. 王国同姓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题文)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有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 君父同伦掩盖了阶级等级差异

C. 家国同构的观念业已深人入心

D.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B. 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 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D. 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A.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B. 选拔官员的方式上

C. 经济政策的制定上

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珍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C.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 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