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小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

A.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B. 沿街开铺的街市

C.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D. 地方自治的市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成为近代康有为等反专制主义思想家的有力武器,但两者大有不同。与康有为比较,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 依托儒家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

B. 否定君权

C. 批判专制但未否定传统专制体制

D. 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

B. 政治制度

C. 思想认识

D. 社会环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 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 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 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 扩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 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表明

A. 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 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 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 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 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 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驳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周恩来闻之,讲话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他辩护,我们应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周恩来的这些话

A.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 说明当时国内人们不尊重科学

C.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

D.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一国两制”方略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別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A.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 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 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 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华盛顿说:“我的看法——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华盛顿的目的是

A. 加强总统的行政权

B. 实行参议员选举制

C. 实行三权分立

D.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对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C.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既喜爱耶稣,也喜爱柏拉图;既尊重教皇的权威,也尊重理性的真理。”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场思想解放运动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体现了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社会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美国某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是“引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但其客观结果却是为东方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处对十月革命客观结果的分析符合

A. 现代化史观

B. 革命史观

C. 阶级史观

D. 全球史观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以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来组成人体、背景和空间。并且就这些造型与平面无限延展、组织,就像建筑师在构筑平面那样”。下列作品符合该艺术特点的是

A. 《亚威农少女》

B. 《星月夜》

C. 《拾穗者》

D. 《自由引导人民》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 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 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 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

D. 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 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 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某位西方科学家的网上纪念馆,介绍了他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有《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热辐射讲义》等。以下科技成就与这位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

A. 蒸汽机和火车机车

B. 原子弹和氢弹

C. 半导体和激光器

D. 克隆和转基因技术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要。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 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B. 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 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 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要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