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高一岳麓版必修二第十二周周末自测题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 斯大林的逝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l/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 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 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 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 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 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 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

A.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 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C. 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 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 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 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 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前任主席沃尔克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格林斯潘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加强

B.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08年9月15日,美国巨型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系统动荡。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权力”,处理危机,消化金融“孽债”。这表明美国

①金融市场不稳定,存在问题

②借鉴我国做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③运用政权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④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世界领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B. 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C. 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

D. 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 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 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 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资本市场

B. 增加社会财富

C. 缓和社会矛盾

D. 调动劳动积极性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 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 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以印第安人所崇拜的神鸟蓝鹰作为全国复兴总署的标志,他向公众严重警告:“不管个人还是团体,谁要是不尊重这‘神鸟’,后果自负”。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

①国家干预企业生产

②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

③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

④国家兴办公共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 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不属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的是

A.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C. 福利国家制度日渐完备

D. 普遍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二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而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 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D.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影响是

A. 强化了国家机器

B. 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C. 促进了社会和谐

D. 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一时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

B. 罗斯福“新政”开始推行计划经济

C.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

D. 经济大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据2009年8月26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09年,全英有近500万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失业在家……“无业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今已达到330万个,相比之下,“有工作家庭”只剩10703万个。……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向政府伸手要钱,不愿再去工作了。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工人失业

B. 高福利制度导致了“懒人经济”

C. 政府政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D. 政府已全面放弃社会保障制度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

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征收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农产品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改革的领导人是

A. 列宁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 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 与美国长期争霸

C. 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的失败

D.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 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956年以来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的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因为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是

A. 斯大林的工业化革命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

A. 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 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 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征收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农产品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这里的大无畏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面临的压力,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来看,这种压力一般不会来自:

A. 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 企业主 C. 垄断资本家 D. 失业工人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有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时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或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个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其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美国南北战争

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 调节农业生产

D. 举办公共工程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8%,增幅再惊世界。美国彭博社评论:中国经济的复苏主要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和公共房屋的建设上。下列经济政策中,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类似的是

A. 斯大林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C.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 D. 20世纪末美国的新经济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 扩大了社会消费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在苏联,1928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 二月革命时期

B. 十月革命时期

C.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 新经济政策时期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 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

D.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文中所描述的苏俄(联)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工业化的政策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有人评价赫鲁晓大“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 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 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 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 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 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 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 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 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详细信息
49.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人民生活水乎提高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 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50. 难度:简单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土地法令》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51. 难度:简单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三、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5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利己的润滑油使经济齿轮几乎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摘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病症是失业,而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这种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要扩大有效需求,就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为此,他提出由政府实行赤字预算、适度通货膨胀、压低银行利息率、福利措施在内的一系列解决办法。

——摘自严志梁《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析》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证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的两种经济理论各自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

(2)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概括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指出其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详细信息
53. 难度:中等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说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时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实践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的?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

(4)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两者在“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