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 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
|
2. 难度:中等 | |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
3. 难度:中等 | |
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 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 C. 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 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
|
4.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B.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C.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
5. 难度:困难 | |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6. 难度:简单 | |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
7. 难度:中等 | |
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 A. 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 B. 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 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 D. 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
|
8. 难度:困难 | |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 B.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 C. 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 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
9. 难度:中等 | |
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既是人性也是天性,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只要人们能尽力地扩充自己先天所固有的“善心”,即认识本性,同时也就是认识了天性。孟子的这一思想 A. 形成了天人感应的观念意识 B. 形成了儒学伦理的基本体系 C. 赋予了汉代儒学神秘的色彩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继承发展
|
10. 难度:简单 |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B.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
11. 难度:中等 | |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
12. 难度:中等 | |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 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 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 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
13. 难度:中等 | |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A. 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 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C. 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 D. 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
|
14. 难度:困难 | |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
15. 难度:困难 | |
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 A.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
16. 难度:中等 | |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某次会战失利后,“通往重庆后方的水路受阻,只能改走巴东线”“日本得以展开对中国西南大后方空中作战”。该会战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枣宜会战 D. 徐州会战
|
17.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
18. 难度:中等 |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
19. 难度:中等 | |
从1985年开始,国家由“以调为主,转向“调放结合“,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价格双轨制”。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 B. 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 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 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
20. 难度:中等 | |
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A. 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B.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C.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 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
21. 难度:困难 | |
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材料表明雅典 A. 监察体制高效完备 B. 部落之间相互制衡 C. 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D. 注重公民主权地位
|
22. 难度:中等 | |
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
23. 难度:中等 | |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24. 难度:困难 | |
1786年,一封提交给政府的请愿书上写道:“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发现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这表明当时 A. 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B. 劳动者深刻认识到贫困根源 C. 处于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时代 D. 工人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
25.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 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 B. 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 C. 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 D. 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
|
26. 难度:中等 | |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
27. 难度:中等 |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 体现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B. 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困难而制定 C. 客观刺激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D. 力图建立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
28. 难度:中等 | |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29. 难度:中等 | |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 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C. 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
3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 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D. 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
31.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 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 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 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3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 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 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 D. 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
33.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数据变动的本质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3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3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初年,汉文帝、汉景帝重视总结秦朝灭亡教训,认为继续沿用这四种残害肢体的肉刑(黥刑、劓刑、斩左趾、斩右趾),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儿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具体有:“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但是这些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结果受刑者“率多死”。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不过此种刑罚制度的弊端在于只留下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由此造成对犯罪事实的量刑困难。 ——摘编自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中心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