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2019学年度广东省高州市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这说明他

A. 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

B. 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 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D. 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巴黎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庞大的官僚军事机构,代之以人民武装和机构精、议行合一的公社委员会,从而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廉洁的工人政府。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加深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联系

C.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 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远航的资本。这体现出当时的欧洲

A. 强烈渴求贵金属品

B. 贸易造成物价上升

C. 工业原料需求旺盛

D. 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 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 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 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C.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 “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 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 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 “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

A. 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

B. 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C. 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

D. 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 “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 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发展简史

——摘编自《浙江侨联·华侨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从上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切勿照抄材料。)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中国史学有着关注文化的悠久传统,然而独立的、系统的文化史研究则始于清末,且由译述西洋文化史专著为开端。中国学者仿效西方文化史专著体例,参考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梁启超与欧洲启蒙时代伏尔泰等人的史观相通,他1902年撰《新史学》,批评旧史学的弊端。他还力倡“史界革命”,认为文化史的编暴便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方面,其在1921年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专门史与普遍史进行了区分,称“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指出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他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目录》,包括朝代篇、政制篇、法律篇、教育篇、交通篇、饮食篇、服饰篇、学术思想篇等28篇。以梁启超为端绪,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历史。承担启蒙任务的文化史学由此在中国揭开序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