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了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受短暂削弱 B. 票拟权高于批红权 C. 孕育了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
2. 难度:困难 | |
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 科举制日臻完善 C. 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 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
3. 难度:简单 | |
1956年5月,《光明日报》连续报道钱伟长、傅鹰等10位首都著名学者的采访谈话。钱伟长说:“它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的道路。”傅鹰认为:“没有它,思想就会僵化,何谈科学发展。”他们谈话围绕的主题是 A. 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共“八大”召开 C. “双百”方针 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4. 难度:中等 | |
传统婚姻遵循“父母之命”。1905年,留日学生王建善在报纸征婚广告中公开说明了本人的基本情况,而对女方的要求则只字未提,只提出“女同志”可以以通信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男方。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婚俗渗透浓厚的保守观念 B. 婚姻的主导权发生变化 C. 进步青年崇尚简化的婚俗 D. 男女社会地位基本平等
|
5.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 天主教权威和专制王权 B.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C.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D. 赎罪券和《圣经》
|
6. 难度:中等 | |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皇权 B. 加强边疆管辖 C. 提高行政效率 D. 促进民主政治
|
7. 难度:简单 | |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 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 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D. 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
8. 难度:中等 | |
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A. 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 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C. 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D. 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
9. 难度:简单 |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历史背景是 A. 抗日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B. 日军策划攻击重庆 C. 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 D. 正面战场策划战略反攻
|
10. 难度:简单 | |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 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D. 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11. 难度:简单 | |
“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和它们在柏林的占领区发行一种新马克”。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 A. 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 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C. 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 D. 维护了德国的统一
|
12. 难度:简单 | |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牧民大量转化为个体农户,但与同期的中原汉族个体农户相比,虽然播种面积更大但是总产量却更低。为此,农业专家贾思勰反复强调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要精耕细作。这表明 A. 均田制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B. 小农经济模式不适合南北朝时期 C. 人地矛盾尖锐导致耕作模式改变 D. 精耕细作有利于实现农业收益的扩大
|
13. 难度:困难 | |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A. 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 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 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 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14. 难度:简单 | |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车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 国民党坚持独裁专政 B. 国民党拒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发动内战 D. 国民党不承认解放区政权
|
15. 难度:简单 | |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A. 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和计划经济并存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 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
16. 难度:困难 | |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A. 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B. 具有时代进步性 C. 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 D. 推动了社会转型
|
17. 难度:简单 | |
《尚书·酒诰》记载:“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说明 A. 商业开始出现 B. 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 C. 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D.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18. 难度:困难 | |
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就土地面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 B. 就税收而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 C. 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 D. 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
|
19. 难度:简单 | |
建国后,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央领导人关心的问题。1973年春,毛泽东把和台湾当局沟通、恢复和谈的特殊任务交给了92岁高龄的章士钊。1973年6月,周恩来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B. 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被打破 C. “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 D.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
20. 难度:中等 | |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句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 渴望祖国统一 B.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C. 反对外来势力 D. 赞扬一国两制
|
21. 难度:中等 |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二级财政体制:税源较大的税项如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商业税)划归中央;原来归中央政府收入的田赋划归地方。这一税制改革 A. 进一步增强了民国地方行政和财政基础 B. 给予了地方财政的完全独立地位 C. 反映经济结构已经向以工商业为主过渡 D. 说明田赋在税源结构中地位上升
|
22. 难度:困难 | |
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先后创立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重要基础。这一理论成果的取得除了进一步定量实验外,还综合了以下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A.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 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 D. 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的研究
|
23. 难度:中等 | |
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此诗的创作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现代主义 D. 现实主义
|
24. 难度:困难 | |
在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说明 A.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B. 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 C. 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D. 西方经济危机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
25. 难度:中等 | |
1944年8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标题是"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战友们"3个字是毛泽东审稿时亲自加上去的。社论指出"美军观察组战友们来到延安……这是中国抗日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意图拆散美蒋之间的战略同盟 B. 努力推动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 C. 争取国际外援对中共抗战的支持 D. 积极加强与美国军事上的合作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面临一个经济规模急剧增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本土的资产货币化迅速提升。除了外资银行外,本土银行也有数百家,证券和股票交易非常活跃,上海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黄金交易量甚至超过法国和日本。银元作为个人结算和流通手段与银两作为机构结算和价值储藏手段同时并存不悖,仍然是阻滞市场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金本位背道而驰,始终是当时中国加入国际市场的屏障。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整理财政大纲案》,拟分两步走,即度两改元实现真正的银本位。之后,再推行金汇兑本位。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美国留学归来,对西方社会的金本位制度非常熟悉,极力主张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强力主导推进改革。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从此,银元成为民国时期国家使用的正式本位货币。到1933年底,废两改元全面成功,真正确立了中国的银本位地位,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银本位国家。 ——摘编自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废两改元的作用及不足。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者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说明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那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材料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