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项规定应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2. 难度:简单 | |
1971年8月,美国代表乔治·布什向秘书长递交了一封书信:“我们不讨论谁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我们所做是以联合国这个政治为主的组织对此一现实——中华民国一直以来是联合国忠实会员,另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统治着更多人口——做政治上的决定。”这表明他企图 A. 继续保留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通过双重代表,竭力的制造两个中国 D. 只有台湾才是中国政府的唯一合法代表
|
3. 难度:困难 | |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能印证此观点的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院,开国会
|
4. 难度:简单 | |
1976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个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1/10微秒.这个实验验证了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
5. 难度:简单 | |
刘金质在《冷战史:1945—1991》中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其中“向新格局转变”指的是 A. 即将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 B. 消灭国际力量中心的过程 C. 建立稳定的单极世界的过程 D. 将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
|
6. 难度:中等 | |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 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7. 难度:中等 |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为体”根本目的是 A. 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的权威 B. 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 C. 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延续性 D. 抵御外侮,谋求自强之路
|
8. 难度:中等 | |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开启“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9. 难度:简单 | |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问□□应该是哪位思想家? A. 孟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老子
|
10. 难度:简单 | |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B. 华侨们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C. 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各类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
11. 难度:中等 | |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政治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要他提出请求,就会得到苏联的军事、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B. 提高苏联的国际地位 C. 遏制不结盟运动的作用 D. 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
12. 难度:中等 | |
1957年12月4日,时任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这表明万隆会议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B. 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岐 C. 贏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 D. 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
|
13. 难度:简单 | |
军阀吴佩孚曾致电时任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反映事件相符合的是 A.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 国民革命如火如荼 C. 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 全民抗战风起云涌
|
14. 难度:中等 | |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
15. 难度:简单 | |
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 翻车 B. 耧车 C. 筒车 D. 耦犁
|
16. 难度:简单 | |
2000多年前,秦朝之所以能修筑东西长达6000多公里的长城,其基本政治前提是 A. 小农经济 B. 中央集权制度保障 C. 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D. 防御匈奴的需要
|
17. 难度:简单 | |
十六世纪初,一位欧洲学者写了《骑士手册》,谈到研究《圣经》的方法:“《圣经》里包含着耶稣的教义,没有人为掺染。”又说:“《骑士手册》是要纠正一些人的错误,他们把宗教说成是由清规、戒律和外在的宗教仪式组成,他们完全不懂崇敬的真正本质。”这位学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那种思潮 A. 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现代主义
|
1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评价清朝政治体制时说:“所有官员都屈从于一套严密的规章、限制和牵制网络,哪怕是在他们个人控制范围之外的一些事情上,出现任何疏忽或过失都可能招来惩罚。”他意在说明清朝的官员 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 适应皇权加强,明哲保身
|
19. 难度:中等 | |
1922年北大入学考试国文科目的作文题是《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没想到有不少外地的中学毕业生竟然不知“五四运动”为何事只能交白卷,在四川万县上中学的何其芳直到1927年还不知道五四运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通讯落后造成马克思主义没有传播开来 B. 文学革命侧重反封建忽视宣传五四运动 C. 新文化运动没有使青年人思想得到解放 D.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进展有差异
|
20. 难度:中等 | |
某年,《点石斋画报》载:“刘渊亭大帅……对众誓师,言辞慷慨……誓毕即统率黑旗精兵五营自台南直攻台北……。”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黄海海战 B. 抗日战争 C. 三元里抗英 D. 反割台斗争
|
2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 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22. 难度:中等 |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诛丞相胡惟庸为契机,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打击地方势力 C. 强化君主专制 D. 打击宦官集团
|
23. 难度:中等 | |
《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
24.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A.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 粮食税的征收 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 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
25.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A. 汉朝 B. 明朝 C. 唐朝 D. 北宋
|
26. 难度:中等 | |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材料二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标志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城市发展在城市格局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演变?并指出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3)据材料三,指出盛泽镇由一个荒村到“市”再到“邑中诸镇之第一”演变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价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