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朝见齐威王,并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国君称王而相互尊重,史称“五国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法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 诸侯之间矛盾趋于缓和

C. 周天子的地位下降

D. 山东诸国实力强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

A. 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B. 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

C. 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

D. 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 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C.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这种思想

A. 批判理学空疏学风

B. 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C. 挑战孔孟正统权威

D. 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

A. 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 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 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 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28年,中共《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1931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要求苏维埃各级政府发布通告,告之民众所分得的土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这一转变

A. 标志着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B. 造成了土地政策严重脱离实际

C. 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 意味着党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局势。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殖民地

B. 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C. 东北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D. 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54年邮电部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两枚,分别是第三枚“重型机器厂”、第七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B. 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进行

C. 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D. 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意大利学者彼得罗•彭梵德指出:“尽管‘民族’这个词有着极广泛的含义(包括王国、城邦及最野蛮的部落),然而那些民族均为围绕地中海盆地的文明民族。当时在这些‘万民’之间,共同的起源,古老和频繁的交往,共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早已造成大量的共同习惯和制度。”由此可知

A. 万民法造就了罗马帝国统治

B. 罗马法的发展存在客观基础

C. 罗马扩张是区域文明的诉求

D. 万民法弥合了古老民族差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这说明

A. 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 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 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 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这反映出

A. 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B. 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

C. 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

D. 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一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货币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政府要面对这个矛盾,所以就有了海禁政策,冶铁亦移力于铸钱。而1530年以来,自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因为如此一来,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且物物交换也不必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一个新的“白银推动的世界”因之开始。

——节选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提供了16世纪前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蕴含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致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

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本来是一场普通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统一的国内战争,但它却是在美苏两极格局和核大战阴影的笼罩下。战后,由于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苏双方的注意力都逐渐转向第三世界。它们在越南的战略目标,更多地服从于各自的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美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它不愿丢失越南,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其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一开始是为了“制止共产主义侵略”和“击败革命”,1968年以后则是“体面的撤退”,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在战争后期,美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凸显,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

——摘编自张岷、黎章春《略论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其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前夜。斯密洞察了18世纪中叶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必然到来的趋势。为适应这种需要,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阐述其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他提出放任政策以尽可能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在客观上给工业革命以策略上的指导,为工业革命以致于工业化、政治现代化做了理论上、政策上的准备。但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他主张在国内政策中对自由竞争实行一些限制。在《国富论》中,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摘编自谢宗林、李华夏译《国富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思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