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

A.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C. 藩镇割据的管理模式

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朝时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宋朝时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经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到明朝时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全部决策权在皇帝。这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A. 皇帝可直接章承六部职能

B.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 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D. 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唐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大多是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比较集中,而宋朝则创建了“路”这种行政区划,它以交通线为主干来划分区域,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范围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密切经济交流

D. 加强对地方控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

B. 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

C. 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

D. 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此举

A. 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D.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

B. 列强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

C. 清政府幻想继续“闭关锁国”

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从近代化史观看,这种会审制度

A. 有利于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C.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D. 导致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评论说:“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他评论的依据是

A. 金田起义的爆发

B. 《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C. 拜上帝教的创立

D. 《资政新篇》的提出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近代学者徐兆玮在其《辛亥日记卷》中记载:某人曾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一直销路不畅,但改名为《共和杂志》后变得抢手。这些现象反映出

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 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国初期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A. 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C.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反映的是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 “八七会议”的召开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31年10月5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A. 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 广告体现商人爱国情感

C. 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 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公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事变推演的经过,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通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该《声明书》的发表,标志国民政府正式实行全国抗战。促成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声明书的最直接因素是

A.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东北

B. 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C. 日军攻占南京进行大屠杀

D. 八路军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魇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 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 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 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 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评论的是

A.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C. 1955年的亚非万隆国际会议

D.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美国《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等;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文中的历史事件

A.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 促进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C.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D.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如图反映了2003﹣2011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单位:百万澳门元)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

A. 澳门回归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

B. 改革开放促进澳门本地经济发展

C. 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方案

D. 加入世贸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这一措施

A. 为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 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扩大了公民范围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旧氏族贵族专权

D. 通过抽签方式使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苏格拉底也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并处于死刑。这表明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民主未能保障思想言论自由

C.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D. 伯利克里通过这种方式铲除政敌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公元3世纪,罗马人昆图斯和来自雅典的大商人希米奥发生债务纠纷,罗马法官在审理此案件时的依据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材料论述的是

A. 《独立宣言》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D. 《人权宣言》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筑规划是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这种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 贵族制与民主制融合

B. 议会至上与共和意识

C. 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D. 责任制内阁逐渐发展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

B. 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 联邦制并未加强中央权力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这一宪法

A. 规定首相由议会上院选举产生

B. 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

C. 规定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 规定两党交替执政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某学者称:“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专制君主的存在”。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18世纪初的法国

B. 18世纪后期的英国

C. 19世纪末的德国

D. 20世纪后期的日本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一理论

A. 率先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 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C.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D.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文中史实错误的有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历史学习需要时空想象力。“1991年的欧洲”会让你想到的词语是

A. 同盟与对峙

B. 和解与一体

C. 多极与单极

D. 解体与一体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关于地方管理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反对郡县制,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而丞相李斯则反对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

材料二  李维汉(时任统战部长,1983年回忆)写道:我们党在历史上曾提出过实行联邦制。1949年人民政协筹备期间,毛泽东同志就是否实行联邦制问题征求我们的意见。我认为不宜实行联邦制。理由是:苏联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我国少数民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往往互相杂居或交错聚居……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都主张在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内实行地方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只在例外情况下允许联邦制;俄国许多非俄罗斯民族(革命时期)已分离为不同国家,不得不采取联邦制把各个国家联合起来,我国并没有经过民族分离……毛泽东同志同意这个建议,在《共同纲领》中作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摘编自石光树《解决中国民族自治的一大悬案——以此怀念李维汉并纪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五十周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淳于越主张分封制的理由。假如你支持李斯,请结合史实对淳于越所述理由进行批驳。

(2)新中国没有效仿苏联的联邦制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依据材料二归纳其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就地方管理的决策问题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为了探求强国之路,近代中国人对欧美政治制度多有关注、观察和评论。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描述英国的“政事”:“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凡新改条例……增减税饷,及行楮币(纸币),皆王须巴厘满……惟除授大臣及刑官,则权在国王,各官承行之事,得失勤怠,每岁终会,核于巴厘满而行其黜陟。”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考察美国的制度设计和运作后感叹:“破坏固不易,建设良亦难。以美国之本来有无数小房者,从而加一大楼于其上,而其层累曲折也尚若此。苟非有群哲之灵,与诸国民之肃,则彼美者将不亡于战败之时,而亡于战胜之后也。”

材料三  晚清民初之际,不少中国人对德国给予了高度关注,产生了多种认识。略举两例如表所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中“巴厘满”指什么?它拥有哪些权力?

(2)阅读材料二,指出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简述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认识反映了1871年后德国政治发展的哪些状况?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材料一  漫画中的晚清中国。

材料二  新闻报道中的近代中国《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抗日战争(节选)

材料三  民意调查中的现代中国

美国盖洛普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民意调查机构,该机构民调统计结果为:

1961年,3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首要威胁,认为中国人的特征为无知、好战、狡猾、奸诈。1972年,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特征逐渐转变为勤奋、聪慧、上进、诚实且带有艺术性。8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态度变得更加积极,1987年对中国持肯定赞赏评价的民众上升到6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漫画《在中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局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61年、1972年和80年代美国的民调结果分别进行阐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