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耜耕 D. 耦犁
|
2. 难度:简单 | |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
4.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需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重要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生产技术的成熟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
5. 难度:中等 | |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
6. 难度:简单 | |
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7. 难度:简单 |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
9. 难度:简单 | |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 代田法已经出现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达 D. 耕地面积增加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 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 A. 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 B. 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 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 农民要承受很高的赋役负担
|
11. 难度:简单 | |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
12. 难度:困难 | |
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这一严格的要求表明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提高粮食产量 C.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 维护国家统一
|
13. 难度:中等 | |
(题文)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只漆杯最有可能出自 A. 家庭手工业 B. 田庄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
14.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 ) A. 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 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C. 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
15.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
16. 难度:困难 | |
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
17. 难度:中等 | |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剌、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
18. 难度:中等 | |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A. 超过官营手工业 B. 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 专业化特征明显 D. 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
19. 难度:中等 | |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 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20. 难度:中等 | |
南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有一同乡“朴钝无它技,唯与人拥力受值……日以三十钱雇之舂。”淮南黄州有一“受雇于茶肆”的崔三,“月得雇直不过千钱”。这样的记载在宋代文献中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很多行业出现了这类现象,受雇人数多达上百万。这说明宋代 A.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私营手工业规模大 C. 雇工的经济待遇较高 D. 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2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址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极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就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