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材料直接反映了 A. 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 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 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2. 难度:中等 | |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 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
3. 难度:简单 | |
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这反映的实质是 A. 交通方式的改变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D. 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
4. 难度:困难 | |
清朝的财政体制,原先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收支、户部拥有“制天下之经费”的权力,经太平天国之后,各地督抚军权在握,原来掌管地方财政并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户部的藩司,转而受制于督抚。这一变化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导致地方自治权的扩大 B.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C. 冲破传统中央集权体制 D. 便利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
5. 难度:困难 | |
奕䜣在1861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如不抑怒而奋敌,恐遭大难矣。然倘无视其害,不予应付,奈何遗悲于子孙乎……为势所迫交友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所蕴含的奕䜣的外交思想是 A. 远交近攻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独立自主 D. 攘外必先安内
|
6. 难度:简单 | |
2008年8月8日北京将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100年前“奥运三问”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A.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B. 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 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D. 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
7. 难度:简单 | |
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这反映了 A. 民族资本主义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 B.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 C. 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 D.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
8.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是 A.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C. 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
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
10. 难度:中等 | |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清政府 A. 限制民间设厂和开矿 B. 允许发展工商业 C. 突破“中体西用”的界限 D. 积极投资和贷款
|
11. 难度:中等 | |
某部电影叙述1856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各组镜头描述中,有悖史实的是 A. 大街上有英国商人的身影 B. 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 一妇人身披洋巾招摇过市 D. 中国农产品正在装运准备外销
|
12. 难度:困难 | |
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 A. 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B. 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 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 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
13. 难度:困难 | |
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漂洋过海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包括洋火(火柴)、洋布(机纺布)、洋油(煤油)等,日益涌向中国市场。这种情况表明 A. 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14. 难度:简单 | |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 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 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D. 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15.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16. 难度:简单 | |
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B. 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C. 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 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
17. 难度:困难 | |
1920年,江苏南通唐闸镇(别名“唐家闸”)人口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与这一现象关系最大的历史人物是 A. 陈启源 B. 方举赞 C. 荣宗敬 D. 张謇
|
18. 难度:简单 | |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 A. 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B. 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C. 重视商品生产 D. 反对官员的贪腐
|
19. 难度:中等 | |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A. 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 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 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 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
20. 难度:简单 | |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材料直接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A. 中国官场腐败无能 B. 外国商品对华输出造成小农破产 C. 外国经济入侵严重冲击了中国民营手工业 D. 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ロ。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ロ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ー年(1831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1843年,中英双方协商,确定了新的进出ロ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卸下一船棉花。” ——据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