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 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 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 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
2. 难度:简单 | |
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 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 B. 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 C. 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 D. 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3. 难度:中等 | |
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
4. 难度:中等 | |
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这说明 A. 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皇权思想淡漠 B. 清政府利用媒体,缓和与民众关系 C. 晚清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D. 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要阵地
|
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女界钟》登载文章:“夫二十世纪专制国之民,无日不以夺自由为目的。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吾今敢昌言以告我女子曰:‘婚姻自由’”。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时尚 B. 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C. 民权主义开始影响到妇女界 D. 将“婚姻自由”与革命要求密切结合
|
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 全盘西化 B. 中西合璧 C. 官方主导 D. 新旧杂陈
|
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1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A. 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减弱 B. 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C. 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 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
8. 难度:困难 | |
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虑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
9. 难度:中等 |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 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B.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C. 民主共和的平等思想 D. 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
10. 难度:中等 | |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 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 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C. 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 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
11. 难度:简单 | |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 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 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
12. 难度:中等 | |
(题文)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
13. 难度:中等 | |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日,几时强迫变风?”这反映了 A. 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 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C. 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 D. 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
14. 难度:中等 | |
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这说明 A.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 B. “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 C. 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 D.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
15. 难度:困难 | |
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A. 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B. 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C. 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D. 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
16. 难度:中等 | |
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己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 A. 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 B. 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 D. 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
|
17. 难度:中等 |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新政时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
18. 难度:简单 | |
《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交者焉”。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 A. 近代工业的的发展 B. 社会思想的解放 C. 政治运动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的影响
|
19. 难度:中等 | |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 服饰改革举步维艰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
20. 难度:中等 | |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概括材料一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