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朝御外朝,加强皇权

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 侍中掌控决策,位高权重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A. 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B. 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 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D.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 宰相权力的大小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消除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古希腊的城市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小国寡民 C. 农耕文明 D. 寡头政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其时(罗马的)法律已失去狭隘和形式主义的特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灵活、合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

A. 罗马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B. 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

C. 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

D. 民主政治的相对完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 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 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 “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关于英国国王、内阁、议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图示,下列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A. 首相和议员由国王任命产生

B.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握有实权

C. 议会有权对首相进行质询

D. 内阁可以拒绝首相的决定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重视分权制衡

C.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 建立了责任内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 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C. 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D.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16年1月,经考古专家鉴定.之前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它可直接用于研究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晤纪念碑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A. 陕西吴起镇

B. 贵州遵义

C. 江西井冈山

D. 甘肃会宁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的《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根据这种说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十分消极

C.日本对英美的开战没有扩大侵略范围

D.中日军队的直接作战并未超出中国大陆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B. 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

C. 人民解放军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D. 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成立、攻打冬宫的图片资料。这一主题应该是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B.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C. 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D.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以下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重大事件,排序符合当时俄国历史进程的是

①列宁提出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②资产阶级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同发动起义

③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

④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象征,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列宁之所以“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十月革命

A. 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政治目的

B. 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C. 开创了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

D. 验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 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 制定机构不同

C. 所体现的人民民主的原则

D.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澳门的回归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的强大

D. “一国两制”的提出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D. 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 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

D. 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 越南战争

B. 古巴导弹危机

C. 德国的统一

D. “9·11”事件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 “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 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维护和平的主要因素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 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C. 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二月革命使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它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段话是为了表明

A. 推翻沙皇统治的必要性

B. 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C. 退出“一战”的必要性

D.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A. 西戴自治区成立于建国之前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 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 元朝宜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位于烟台市中部的东李家庄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随着初冬的到来,人们除了忙着采摘买卖苹果、修理农具外,村里早晚串门的人多了,外出打工和走亲戚的也都回来了……原来,这个村正在迎接新一届村干部的“海选”。材料内容反映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得到实行

②中国普通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加强

③海选为村民的参政议政提供了平台

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成为广大农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台湾地区原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 维持现状前提下,求两岸和平发展

B.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大业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A.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铁幕演说发表

B. 杜鲁门主义提出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的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 意识形态的不同

B. 国家利益的冲突

C. 军事力量的失衡

D. 经济水平的差距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1947年4月欧洲爆发战后经济危机。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 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 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 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D. 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表明

A. 两极格局形成

B. 两极格局解体

C. 单极格局形成

D. 多极化趋势出现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949年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外交活动。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三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材料二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

(2)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历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