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A. 梭伦改革 B. 管仲改革 C. 商鞅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
2. 难度:简单 | |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 商鞅变法 B. 1861年改革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
3. 难度:中等 | |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C. 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
4. 难度:简单 | |
(题文)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 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 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 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
5. 难度:中等 |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
6.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 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
8. 难度:简单 | |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
9. 难度:中等 |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10. 难度:中等 |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1. 难度:中等 | |
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 打击守旧贵族 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 没收寺院财产
|
12. 难度:简单 | |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
13. 难度:简单 | |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
14. 难度:简单 | |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
15. 难度:简单 | |
北魏时最大商业中心是 A.洛阳 B.平城 C.建康 D.长安
|
16. 难度:简单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三长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
17. 难度:简单 | |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 知识丰富 B. 诗辞文章写作 C. 政治 D. 汉族文化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尊儒崇经 B.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 模仿汉族制度 D. 学说汉话
|
19. 难度:简单 | |
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推行新的租调制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 难度:中等 |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
21.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 材料二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