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司马子鱼抨击人殉制度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孔子亦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反映了 A. 神权思想日益浓厚 B. 奴隶制的日渐崩溃 C. 儒家思想反对神权 D. 人民成为社会主人
|
2. 难度:中等 | |
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这表明 A. 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 B. 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 C. 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 D. 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
|
3. 难度:中等 | |
明初禁用白银,使用纸币宝钞,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驰用银之禁”,后来“朝野率皆用银”。这个变化主要说明 A. 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被打破 B. 明朝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C. 政府的法令朝令夕改而失信于民 D. 新航路开辟使中国成为贸易中心
|
4. 难度:中等 | |
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
5. 难度:中等 | |||||||||||||||||||||||||||||||
以下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制表 A. 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 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 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
6. 难度:中等 | |
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A. 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B. 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 “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 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
7. 难度:困难 | |
宋子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因此不再拍卖敌伪财产;另一方面,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便是中纺与中蚕。这 A. 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B. 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生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
8. 难度:困难 | |
20世纪60年代,我国曾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要求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等。这说明当时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调整了国民经济政策 C. 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D. 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
9. 难度:困难 | |
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种契约,其债务的缔结只需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表明 A. 罗马法严格的形式主义原则 B. 法律认可契约自由原则 C. 罗马法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
|
10. 难度:中等 | |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富兰克林说:“首先我承认,对这部宪法的若干部分,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同意,但没有把握说永远不会同意。同时我也怀疑,无论召开多少次会议,也未必能制定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每个代表固然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我们能指望有完美无缺的成果吗?”由此说明富兰克林 A. 阻碍了宪法制定的进程 B. 批评美国宪法弊端丛生 C. 主张设计权力制衡框架 D. 认为制宪应该选择妥协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
12. 难度:中等 | |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
13. 难度:中等 |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总会在某一个时期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抓住历史的机遇就能实现发展的飞跃,错失历史的机遇只能一声叹息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做了哪些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与欧洲之间最早的广泛文化交往始于16世纪晚期;当时,随着葡萄牙的觉醒,耶稣会会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他们的双重作用众所周知:不仅把西方观念带到中国,比如数学、天史学、地理学、水力学、历法以及火炮的制作工艺等而且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学说引入欧洲。这些基督教徒发现,与宗教信仰方面的改造相比,科技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更容易。因此,他们开始传播科学知识,以此作为接近中国学者的一种方法。尽管有一小部分中国学者皈依了基督教,参与到翻译和编撰西方宗教、科技书籍的工作中,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仍然坚持自己的那种具有民族优越感的文化传统,很少受到西方思想元素的影响。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等著《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相关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0年7月,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就曾列举有时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当时定名为“薪给报酬所得税”。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实行低工资制,虽然设立了税种,却一直没有开征。1980年9月IO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直至1980年以后,为了适应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才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上述三个税收法规发布实施以后,对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按内外个人分设两套税制、税政不统一、税负不够合理。为了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1993年lO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失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发布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简称税法)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配套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第二次修正,并于当日公布生效。 ——《个人所得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我国个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建国后我国个税改革。
|
16. 难度:中等 | |
(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历史上看,两国曾多次发生战争,长期的相互为敌使两国结下了深深的仇怨。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曾在短短的70年时间里与法国打了3次战争别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两国在欧洲互相仇杀,不仅使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而且使欧洲经常处于动荡之中,严重影响欧洲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人这样描述:战败的德国已经成为一个遍地废墟的国家,一个缺乏粮食和原料的国家,一个社会混乱,前途未卜的国家。因此在战后求复兴本国经济,便成为战后两国的首要任务。鉴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欧洲各国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德法两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实行德法和解,实现欧洲联合的新目标。 1950年法国提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的舒曼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将法德的全体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以期通过对煤炭和钢铁实行共管,使一场新的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的事。 ——摘编自李平《二战后法德关系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在二战后和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二战后和解的意义。
|
17. 难度:中等 |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爱因斯坦联同史怀哲和伯特兰·罗素一起行动,以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战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召开。 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与战争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