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新蔡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在描述奴隶社会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

C.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

B. 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C. 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田蚡专横专断,“荐人或起家至两千石,权移主上”,以至武帝曾质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以上材料表明

A. 汉武帝要罢免丞相田蚡

B. 丞相田蚡权倾朝野

C. 君相在权力分配上有矛盾

D. 相权超过了皇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 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宋朝二府三司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成祖朱棣始设内阁,“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据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皇帝意图限制内阁,加强皇权

B. 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C. 内阁成员文化素质和权力较低

D. 内阁便于干预朝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品秩铨叙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百司以达于部”,关于材料中此部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生于秦朝

B. 汉朝时发展成熟

C. 明初权力增大

D. 清初被废除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希腊各城邦中的政治集体或公民集体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古代雅典就曾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背离

B. 财产资格会影响公民参政

C. 城邦政治体制的特点

D. 公民群体广泛参政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罗马法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A. 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B. 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

C. 关注对个人利益的保护

D. 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 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 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D. 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大不列颠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驯服专制王权指的是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1832年议会制改革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到:在美国,社会是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所有的权力都归社会所有,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于产生到处寻找权力的想法,更不用说敢于提出这种想法了。此材料反映了美国

A. 代表人民利益

B. 人民主权原则

C. 权力制衡原则

D. 自由平等原则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针对近代某国政治制度演变时说:“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上述材料针对的是

A. 英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B. 美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C. 法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D. 德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遂责其违约”。李鸿章这一认识

A.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 争取到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段材料表明

A. 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B. 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

C.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

D. 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副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信息可知,该局势

A. 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 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 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 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这种情况得以转变是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政体落后,民族意识淡薄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 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周恩来指出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义和团运动直接促使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B. 赞扬了农民群众的反帝和斗争精神

C. 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继承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精神

D. 新中国的建立有赖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国外某学者曾论述: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本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该学者论述的是

A. 德国的共和政体

B. 美国的共和政体

C. 法国的共和政体

D. 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纲领指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A. 初步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任务

B. 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犯了右倾错误

D. 维护了国共合作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研究某次运动时说: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下列关于此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沈志华在《中苏关系史纲》中说:莫斯科支持中共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共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B. 遵义会议

C. 秋收起义

D. 八七会议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抗战爆发以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以上内容选自1938年8月召开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批评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B. 指出了抗战的正确途径

C. 中共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中共主张持久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A. 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B. 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C. 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

D. 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效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始皇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北宋已很健全完备。这个制度,使北宋最后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没有成为“第六代”,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个历史功绩,历来为我国史家所公认。

——鲁尧贤《北宋的兴衰与北宋中央集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是如何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的。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

(3)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军起事”的具体事件和时间(具体到日)。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争论的焦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泰晤士报》对清帝退位的评价。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