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刀耕火种 D. 土地国有
|
2. 难度:中等 | |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 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
3. 难度:简单 | |
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
4. 难度:中等 | |
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 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 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 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 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
5. 难度:简单 | |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
6. 难度:简单 | |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
7. 难度:中等 | |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8. 难度:中等 | |
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 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 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 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 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
9. 难度:困难 | |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11. 难度:中等 |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 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 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
1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B.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13. 难度:中等 | |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14. 难度:中等 | |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相互了解 C.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
|
15. 难度:简单 | |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
16. 难度:中等 | |
商业革命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闭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型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商业革命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化 C. 商业革命就是用商业取代农业 D. 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
|
17. 难度:简单 | |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
18. 难度:困难 | |
“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能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导致葡萄牙 “不能长期保持”领先主要在于其 A. 从事冒险人员众多 B. 未形成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C. 面临列强激烈竞争 D. 深受海外殖民地独立斗争打击
|
19. 难度:简单 | |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 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 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 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
20. 难度:简单 | |
据《欧洲五百年》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 原始资本的积累 B. 圈地运动 C. 国内市场的发展 D. 技术革新
|
21. 难度:简单 | |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 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C. 工厂制组织形式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22. 难度:简单 | |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了《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献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 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B. 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重视立法的传统
|
23.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
24. 难度:简单 | |
1863年,洛克菲勒开办了一家小炼油厂,1870年,通过内部合并成立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美国90%以上的炼油业,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托拉斯。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美国 A. 生产和资本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B. 市场扩大推动石油行业出现垄断 C. 科技发展促使垄断组织不断出现 D. 石化工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
25.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1880—1929年美国部分工业产量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的生产力提高 B. 美国的电力和石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C. 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D. 美国已全面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
26. 难度:中等 | |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说明垄断资本主义 A. 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实现近代化 B. 推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C. 加剧了欧美国家进行商品输出 D. 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
2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 A. 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B. 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C.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性别歧视 D. 经济发展淡化社会等级观念
|
28. 难度:中等 | |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29.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 扩大了原始资本积累 B.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D. 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
30. 难度:简单 | |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据此分析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31. 难度:简单 | |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主张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兴办汉阳铁厂 C. 建立发昌机器厂 D. 筹建北洋水师
|
32. 难度:中等 | |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出口总额锐减 B.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关税税率下降 D. 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
3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
34.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
35. 难度:简单 | |
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