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泉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不能“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和任何的一种政治组织”,因此,他们需要一个主宰——这个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来代表他们,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这意在说明

A. 中国小农经济极其保守落后

B. 封建政府对小农的剥削的沉重

C. 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D. 专制王权庇护了小农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A.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清朝雍正皇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田亩上,实行“摊丁入地”、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此次赋税改革

A.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有利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 说明政府开始赋税的货币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东汉157年

西晋280年

下降比例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 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 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 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 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从中可以得出,宋代

A. 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B. 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

C. 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

D. 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

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

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

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

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词汇。以下较全面地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的一组是

A. 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

B. 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C. 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

D. 青瓷、水排、灌钢、海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

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下列情况在唐朝城市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市场遵循“日中而聚,日落而散”的古训

B. 商品交易由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的管理

C. 全城坊市分置,星罗棋布,街衢宽直,制度宏伟

D.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汉代时,有人总结致富的经验,“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开始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 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 农工商的身份观念正在淡化

D. 经济发展逐步改变社会观念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脆弱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从16世纪中后期起,传教士们追随欧洲探险家的脚步来到美洲,他们无惧危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前往土著村庄传道,寻找皈依者。法国神父布雷萨尼在1644年因传教而双手致残,但伤口痊愈后决定继续为上帝工作,因而发展了很多信徒。这说明

A. 传播天主教义是海外探险的主题

B. 宗教活动由经济需求推动

C. 宗教为欧洲殖民提供了重要支撑

D. 欧洲的宗教信仰优于美洲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

A.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图是T-O形世界地图。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西南部,亚洲在东部。欧、非被地中海隔开,欧、亚被黑海隔开。人居世界周围是世界洋,世界洋又沟通地中海、红海、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

A. 是“地圆说”盛行世界的体现

B. 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 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绘制完成的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A. 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 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 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如果为下边示意图确定研究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A. 疾病与灾难

B. 掠夺与杀戮

C. 交流与联系

D. 冒险与财富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A. 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 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 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 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B. 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

C. 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 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C. 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 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

 

A.

B.

C.

D.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下表说明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完成下列要求:

(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材料二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