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区2019届高三3月份模拟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戚子弟占16.8%;中级官僚子弟占20.6%;下层人士占32.1%,蜀吴亡国以后被察举的士人占30.5%。这表明

A. 察举制度日趋完善

B. 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

C. 门阀政治开始兴起

D. 政府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B.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C. 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D. 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读下表,据表内容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贸易财源赖布商,铺街老圃业成行。朱家茶食陈家酒,沈氏花行韩氏粮”

嘉庆《马陆里志》卷七

此两姓“以猗顿之术起家为一镇领袖一镇化之”“各铺户皆日长炎炎由是房屋陆续增添街衢渐次改观布庄开张典商望风而至百货骈集遂成闹市”

嘉庆《方泰志》卷一

佛山有宗族世以挑泥业为业,景德镇童氏世以举火为业,魏氏世以结窑为业等,均世代相袭不传他人。

道光《浮梁县志》卷五

 

 

A. 官方管理的市镇受到了宗族的影响

B. 宗族组织垄断了整个手工业流程

C. 宗族对市镇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D. 民间基层社会组织是市镇的管理者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和阎锡山勉强批准了晋察冀边区的成立。在中共建立的敌后根据地中,它是得到中央政府正式承认的唯一的一个”。这种现象表明

A. 华北地区的抗日形势最为严峻

B. 抗日战争影响中国的政治环境

C. 民主政权开始得到国民党承认

D. 国共两党合作扩展到军事领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9248,《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明确提出政治体 制改革的方向

D.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在古代雅典,即将上任的执政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他不仅要说出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而且还要说明有无家族坟墓以及这些坟墓何在。这种做法有助于

A. 维系公民的身份认同

B. 维护宗教信仰的统一

C. 保护氏族贵族的权威

D. 预防敌对城邦的渗入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面是1784~1836年英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据此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英国

 

年份

原料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

制造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

1784~1786年

43.6

82.2

1814~1816年

51.6

83.6

1834~1836年

67.8

91.1

 

 

A.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C. 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D.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A.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 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 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材料一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辑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和90年代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收回路矿权的反帝声浪中,官办铁路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于1905至1909年主持设计修筑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1公里,地形复杂,有相当长的地段需劈山、架桥、挖洞才能通过。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詹天佑不畏艰险,亲自勘查线路,设计线路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终于以四年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京张铁路共开凿了总长为1645米的隧道,架设了125座桥梁,开挖了200多个涵洞,动用的土石方约200万立方。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评论说:“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观念。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m2。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罗斯福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尽管他担心与苏联的误会增多,但他从未试图与苏联进行竞争,纵然战争结束将使苏联在欧洲和亚洲大举扩张其影响。相反,他希望维持均势,说服苏联相信,现实安全的最佳途径是依靠合作而非单方面努力遏制潜在的威胁。杜鲁门延续了前任的政策,迟至1945年秋天,他和国务卿仍都指望能与斯大林建立起个人关系,以此作为克服美苏关系中已然开始出现的问题的最佳方法。前国务卿认为,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行为,很可能和苏联一样危险。国务院同期警告,注意伦敦引诱华盛顿支持欧洲势力范围的企图,提出美国的首要目标并非帮助一国增强力量来反对另一国。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维钧,1888年出生于上海,4岁入私塾读书,11岁开始就读于中西书院。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也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17岁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191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进入北京政府外交部开始他的外交生涯,1913年与唐绍仪之女结婚。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政令无法统一,军阀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争斗,给对外事务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这使得外交官在外交活动和决策中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与晚清政府以“夷务”观念办理外交不同,顾维钧开创性地将国际法引进中国的外交实践,强调中外间存在的问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事实上,自鸦片战争国家主权逐渐丧失后,中国正是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的英勇举动起,开始了逐步恢复所丧失之主权的过程。

——据金光耀《顾维钧在民国外交界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能在民国外交界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顾维钧的外交活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