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 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 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 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
2. 难度:简单 |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3. 难度:困难 | |
(题文)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
4. 难度:中等 | |
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 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 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
5.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洗礼 B. 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 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
6. 难度:简单 | |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 倡导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 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
7. 难度:中等 | |
《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奈斯比特 A. 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 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 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
8. 难度:简单 |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 A. 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 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 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
10. 难度:简单 | |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注重因地制宜
|
11. 难度:中等 | |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人口压力过大 C. 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 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
12. 难度:简单 |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13. 难度:困难 | |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
14. 难度:中等 | |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 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 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 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
15. 难度:简单 | |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16.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17. 难度:简单 | |
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 A.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C. 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 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
18. 难度:简单 | |
(题文)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 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 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
19. 难度:简单 |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20. 难度:中等 |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 C.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21. 难度:简单 |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22. 难度:中等 | |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23.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
24. 难度:简单 |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5. 难度:中等 | |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26. 难度:中等 | |
余秋雨在《蓝旗和孩子》中写到:“(欧洲)原来只是为了反战而结盟,不料却给世界带来了新的结构、新的制衡。”他这里所说的“新的结构、新的制衡”,指的应该是 A. 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关贸总协定 C. 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D. 开创了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新道路
|
27. 难度:简单 |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 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2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
29.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30. 难度:中等 | |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 A. 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B. 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 C. 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 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
31. 难度:简单 |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 清静无为 B. 兼爱非攻 C. 仁政治国 D. 严刑峻法
|
32. 难度:中等 | |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
33. 难度:中等 |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下列各项,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A.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C.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黄宗羲曰:“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34. 难度:中等 | |
清朝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说:“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材料表明我国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戏曲地域性色彩浓厚 B. 思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 C. 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D. 我国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
35. 难度:中等 | |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 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C. 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 D.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
36.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他的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 B. 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C. 蕴涵着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D.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
37. 难度:中等 | |
“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埋藏着深刻的危机”主要指 A. 脱离实际的宣传 B. 混淆是非,迷惑民众 C. 突出个人作用,形成个人崇拜 D. 没有是非,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
|
38. 难度:简单 |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39.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非工具” 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②①
|
40. 难度:简单 |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41. 难度:中等 | |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表: 材料三 ……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维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1917《土地法令》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俄国革命有何意义?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42.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