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
2. 难度:困难 |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D.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
3. 难度:中等 | |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 A. 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 B. 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C. 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 D. 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
|
4. 难度:中等 |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B. 皇权至上的后果 C. “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D. 君主专制被颠覆
|
5. 难度:中等 | |||||||||||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
6. 难度:中等 | |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 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 B.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 C.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 D.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
|
7. 难度:简单 | |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
8. 难度:简单 | |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
9. 难度:中等 | |
古代中国将医术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B. 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 C. 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D. 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
10. 难度:中等 | |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B.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C.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D.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
11. 难度:简单 | |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 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 如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 中国内地向外国人全方位开放 D. 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2. 难度:困难 | |
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 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 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
13. 难度:中等 | |
中英美三国在1943年冬发动了滇缅反攻战,经过三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大获全胜,打通了中印公路,加速和配合了中国反攻、盟军在东南亚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进程。由此可见 A. 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 B. 滇缅反攻揭开了中国战场反攻的序幕 C. 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胜利的保证 D. 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
14. 难度:中等 | |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 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 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
15.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A. 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 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 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16. 难度:中等 | |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 当时知识界对社会主义倾向已有明显的增长 C. 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对国情的深刻认识 D. 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
17. 难度:中等 | |
西方学者写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帮助英国在工业发展方面大大领先于大陆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拿破仑统治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 动荡和战争延缓了欧洲大陆的工业化 C. 拿破仑战争巩固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D. 英国趁法国革命和动乱建立殖民霸权
|
18. 难度:简单 | |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
19.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的灭亡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巴黎公社的失败 B. 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 C. 辛亥革命的失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
20. 难度:困难 |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21.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和科技事实上停滞不前,造成了渐增的贸易逆差。相反,欧洲大陆上的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却从日益扩大的市场和对科技的大力投资中获得了生产优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这说明 A. 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B. 英国的世界经济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失衡 D. 英国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吸收缓慢
|
22. 难度:中等 | |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
2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到经济调整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通过加强集市贸易管理、征收集市贸易税等对集市贸易进行限制,集市贸易日渐式微。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B. 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 C. 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 D. 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
|
24. 难度:中等 | |
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1982年《文艺报》发表社论《为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而奋斗》。此文发表的意图在于 A. 批评文革时期的文艺专制 B. 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 C. 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 促使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发现了世界,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世纪末17世纪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这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到1800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唐以后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通向外部世界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2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围绕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限穆令”,世界又一次聚焦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对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其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曾深有感触地说:“三权分立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恰恰是功过参半。由于权力分散,所以没有力量。由于权力太多,所以行动不够敏捷。由于程序复杂,所以运转不灵,效率不高。”日本学者清宫四郎在《权力分立制研究》一书中说:“三权分立不是积极增进效率的原理,而是消极地防止滥用权力的理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政府管理越来越重的背景下,如何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是当代西方民主面临的一大难题。 ——摘编自凌胜银《西方民主政治的问题与扬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围绕“西方民主与效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难度:困难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亚历山大作这决定时也受到许多贵族的鼓励,这些贵族赞成解放农奴是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俄国史学家尽管一致承认列宁有关革命形势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围绕如何解释这种概念仍有分歧。德国史学家全面否定这种概念,认为涅奇金娜提出的农村大量骚动对政府有关农民问题的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施拉姆认为,改革前几十年的种种情况并非证明“沙皇和贵族坐在火药桶上”,更不能够谈什么农民革命,只是一小部分农民愤愤不平,而穿上军装的昔日农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忠心耿耿地为自己祖国和自己沙皇”作战。 ——摘编自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 (2)材料二中德国与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史学争议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