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表现了变革时代 A. 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B. 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C. 国家分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D. 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
2.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汉代长安城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长安城
A.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 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 C. 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会 D. 城市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
|
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
4. 难度:中等 | |
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 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
|
5. 难度:简单 | |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人才的匮乏
|
6.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宜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B. 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 C. 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D. 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
|
7. 难度:中等 | |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的主要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这一方针 A.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 B.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C. 是应对国民党右派的紧急举措 D. 适应了国民革命新形势
|
8. 难度:中等 | |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政府这发展战略意在 A. 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B. 便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C. 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 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
9. 难度:简单 | |
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 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 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
10. 难度:简单 | |
法国某作家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材料表明这位作家所遵循的创作方法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
11. 难度:中等 | |
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
12. 难度:困难 | |
二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趋向的背景主要是 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时代主流 B. 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加强 C. 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 D. 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晩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历史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后因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事而未能成行。1932年1月,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他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1933年春,日寇攻占热河,并猛攻华北长城各口。蔡廷锴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缨北上,南京政府不允许全军出动,亦应以一部先遣策应,于是,蔡廷锴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自己为先遣抗日军总指挥。先遣军进抵湖南耒阳时,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蒋介石电令先遣抗日军回师福建。 ——摘编自马若义《蔡廷锴抗日活动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廷锴所领导抗日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