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
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鄂君启节,为楚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采用金银错技术,镶嵌在青铜节上。此物的出土表明当时:
A. “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 B. 书法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 C. 青铜器脱离了祭祀的功能 D. 楚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高
|
3. 难度:中等 | |
1947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这种认识主要基于: A. 二者对待周礼的态度 B. 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C. 孔、墨的生活背景差异 D. 思想是否顺应社会发展
|
4. 难度:简单 | |
秦汉时期实行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因此朝议制度: A. 防止了君主专制 B. 减少了决策失误 C. 缓和了阶级矛盾 D. 提高了办事效率
|
5. 难度:中等 | |
唐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往往先带着平日诗文著作晋谒中央长官中之为当时所重者;若果才华出众,中央长官先为揄扬或推荐,则到考试发榜之日定可录取。这表明唐代科举: A. 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 B. 带有汉代察举的痕迹 C. 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 D. 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
|
6. 难度:中等 | |
唐代宗李豫开始以宦官充当“内枢密使”参与国家政事,到五代时一度形成枢密院总揽机要的局面;宋初形成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的二府制度。由此可知宋初: A. 分散了宰相的权力 B. 削弱了枢密使权力 C. 继承了三省六部制 D.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7. 难度:中等 | |
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在宋代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这说明山水画的发展 A. 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关 B.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是科举制度完善的产物 D. 受到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
8. 难度:中等 | |
(题文)《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 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
9. 难度:中等 | |
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节妇建造旌表牌坊的活动已失去控制,以至于1827年政府不得不下令只能修建集体的牌坊。这种现象说明: A. 程朱理学思想逐步深入民心 B. 清政府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 清政府失去控制地方的能力 D. 江南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达
|
10.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有权到中国自由投资,并且享受关税优惠,根据条约体制,本项政策也对东西洋各国有效。这项政策客观上: A.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C. 缓解了中国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D. 把中国拖入世界发展的轨道
|
11. 难度:中等 | |
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B.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D. 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
12. 难度:困难 | |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
13. 难度:中等 | |
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A. 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 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 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 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
14. 难度:中等 | |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关于这次歼敌数目有不同记载。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称“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两万余人”,王秀鑫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称“歼敌一万余人”。这反映出: A. 同一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叙述 B. 事件亲历者的叙述最接近历史事实 C. 绝对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D. 历史叙述是不能够再现历史事实的
|
15. 难度:中等 | ||||||||||||||||||||||
(题文)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 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 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
16. 难度:简单 | |
从1979年到1984年,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其他物资,基本都允许计划外生产和销售的;1984年以后,就逐渐减少国家制定的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到最后计划就完全消失了。这反映了: A. 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C. 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性 D. 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
17.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败坏青年,传入新神”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达维克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其用意在于: A. 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B. 提醒人们要谨言慎行 C. 鼓舞革命者为真理而献身 D. 指出革命须付出牺牲
|
18. 难度:困难 | |
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力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 A.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
19.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与古典政治中借助广场集会把民众聚集在一起,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以下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 批评英美出版业为资产阶级服务 B. 认为英美政治缺乏言论自由 C. 揭示出政治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D. 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
|
20. 难度:中等 | |
普鲁士法学家胡戈·普鲁伊斯说,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但由于帝国议会是普选的,它毕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政治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造成了德意志帝国: A. 代议制不完善 B. 经济发展缓慢 C. 政府权力膨胀 D. 走上扩张道路
|
21. 难度:中等 | |
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A. 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 C. 打破了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 D. 引起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
|
22. 难度:困难 | |
《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 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 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 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 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
23.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戴高乐执掌法国时期,多次要求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张恢复以黄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在其要求被美国拒绝后,他将法国的美元储备全部兑换成黄金,并鼓动其他西欧国家也这样做。戴高乐的做法: A. 反映了法国要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 B. 推动了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 C. 打破了美国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垄断 D. 造成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
24.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对跨国公司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被大家所认可 B.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整个世界的主题 C. 绝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市场经济制度 D. 民族主义不再是各国人民关心的话题
|
2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这实质上反映出西方社会 A. 个人自由出现畸形发展趋势 B. 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 C. 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D. 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的监察体系可以分为中央监察系统、地方监察系统和厂卫系统三大部分,把除皇帝以外的所有人和事都纳入到监督的范围内。各监察系统独立地履行监察职责;同时又是另外多个监察系统的监察对象。通过朝臣评议、严格考试、任前试用、重赏重罚等手段,明王朝吸引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到监察队伍。明朝的监察权力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当皇帝勤政有为时,监察体系能够有效运作,确保吏治清明。而当皇帝出现惰政、乱政之时,监察机构就会产生异化:监察权力沦为政治暴力的工具;监察官员整体的堕落。 ——摘编自人民网《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材料二: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收效显著。从那之后,腐败问题在英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这得益于道德教育、严格立法和比较健全的反腐败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但是,英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对政府的监督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公众与舆论监督,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英国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 ——摘编自李清《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谈谈你对廉政反腐的认识。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底,明治政府举行铁路工作会议,确立了“官设官营”原则,聘请英国人李泰国在伦敦发行公债来筹集资金。李泰国乘机渔利并擅自以日本关税作担保,明治政府愤而解除了契约并决定不再依靠外资修建铁路。由于缺乏资金,明治政府鼓励私人投资铁路建设。很快出现了大量私营铁路公司,资本数量也超过了国有铁路,可观的收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推动着日本的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铁路首次军运在甲午战争时期,战后军部成为推动铁路国有化的重要力量。日俄战争胜利使日本出现新的投资热潮。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作为商品流通大动脉的铁路的分散经营产生矛盾,1906年,内阁提出的《铁路国有法案》在议会通过,全国较大的17个私有铁路公司被收归国有,价格相当于原投资的两倍。 ——摘编自祝曙光《试论明治末期日本的铁路国有化》 材料二 1911年6月1日,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旨论”。6月14日,清政府“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签订借款为六百万英镑,利息五厘,以两湖厘金盐税收入作保,川汉路改用美、德总工程师。”清政府的倒行逆施,立即引起全国,特别是川鄂湘粤四省爱国同胞的反对。……清政府派端方为督办严令:“凡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旨论罪。”并强占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大肆抢劫。同月盛宣怀、端方电称“欲举现存,已用之款,一律填给股票”。并称“公司现存股款,由政府提用”。从此保路风潮进一步扩大。 ——摘自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有关铁路政策的变化以及铁路国有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的铁路政策中对待民族资本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