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 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 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3. 难度:简单 | |
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 闭关锁国的政策 D. 重农抑商的消极影响
|
4.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 A. 经济生活形态 B. 秦帝国的建立 C. 制瓷业的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
|
6. 难度:简单 | |
《汉书·董仲舒传》载:“(豪强)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官民矛盾尖锐 C. 官吏滥用权力 D. 农民生活艰难
|
7. 难度:中等 | |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 A. 井田制的盛行 B. 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 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 D. 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
8. 难度:中等 | |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 均田制已经瓦解 B. 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 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
9. 难度:中等 | |
我国太湖流域18、19世纪曾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花作紫色,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布经久耐用,出口到欧洲,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 我国自然经济已开始逐渐瓦解 B. 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 出口的中国棉纺织品质优价廉 D. “紫花布”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成就的是 A.四羊方尊 B.景德镇瓷器 C.灌钢法 D.棉纺织技术
|
11. 难度:中等 | |
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 A. 麻 B. 葛 C. 丝 D. 棉
|
12.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唐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图中的“市”是指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 沿街开铺的街市 D. 地方自治的市镇
|
14. 难度:简单 |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
A.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B.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C. 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 D. 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
15. 难度:中等 | |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 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 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 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 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6.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写历史小论文,其中涉及“明清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普遍出现 B.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走向弱化 C.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形成 D.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
17. 难度:中等 | |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 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
18. 难度:中等 | |
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 A. 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
19. 难度:困难 | |
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 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 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 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
20. 难度:中等 |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 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 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 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 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
21. 难度:简单 | |
《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段记载说明 A. 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 C. 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22. 难度:简单 |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农业生产的衰落 B. 自然经济的瓦解 C.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23. 难度:中等 | |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
24. 难度:中等 | |
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 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D. 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
25. 难度:困难 | |
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 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 “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 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
26. 难度:简单 | |
汉代皇帝曾亲耕籍田以供宗庙粢盛(指盛于祭器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则亲自蚕织以奉祭服,这体现了统治者 A. 对男耕女织的重视 B. 倡导重农抑商 C. 爱民如子 D. 以祭祀祖先为朝政的重心
|
27. 难度:简单 | |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 重商抑农 B. 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28. 难度:中等 | |
1872年洋务派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这说明洋务运动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 B.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C. 大大加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 D. 使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稳固
|
29. 难度:简单 | |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A. 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 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 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 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
30. 难度:简单 | |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一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类型有: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 42、7、5、2 B. 7、42、5、2 C. 5、7、42、2 D. 2、5、7、42
|
31. 难度:中等 | |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A. 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B. 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 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 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
32.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33. 难度:简单 | |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 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 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 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34. 难度:简单 | |
1956~196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了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②
|
35. 难度:简单 | |
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000万吨降到1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缓解经济困难 B. 巩固大跃进成果 C. 加强环境保护 D.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
36. 难度:简单 | |
1956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泽东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社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C. 公有制在农村建立起来 D.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7. 难度:中等 |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法规的实行 ①推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有利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 ③加速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④能够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8. 难度:简单 | |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一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C.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D. 特区建立,广告兴起
|
39. 难度:简单 | |
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 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C.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 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
40. 难度:简单 | |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亿吨。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 B. 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 C.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 乡镇自办企业的兴起
|
4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唐宋市场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42. 难度:中等 | |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材料二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后,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22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